一、名词解释1. 六艺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 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 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2. 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3. 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基本主张(2 分) ,其内涵是指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不论贫富、贵贱和国别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有助于教育的普及(2 分) 。4.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1 分) ,对先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总结和概括(2 分) ,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1 分)。5. 三纲领、八条目这是南宋朱熹归纳出来的《大学》中所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纲领和目标。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理想目标。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实际上前五条都是修身的原则措施,后三条是修身的扩展和递进,先家,再到国,再到整个世界。6. 《大学》《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 ,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7. 稷下学官是战国时期齐国创办的高等学府,因设在齐国稷下而名。是当时文化教育的中心, 也是百家争鸣的中心, 对我国文化教育和学术思想的发展有巨大影响。8.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由于不同阶级利益的驱使和学术资料源流的不同,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史称“诸子百家”。后用来对先秦至汉初各种流派的总称。9. 六经也称“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六经皆史10. 鸿都门学汉灵帝光和元年,正是“党锢”之争达到最高峰的时候,一所设立于皇宫鸿都门内的新型的中央官学。11. 察举中国汉代选官取士制度。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