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理论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理论•发展阶段理论的特点传统的儿童心理学将儿童与成人作比较时,只是认为他们缺少成人的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而不考虑他们在心理结构上的差异。•皮亚杰的观点却正好相反,认为儿童与成人的智力差距不在心理机能上,主要是思考问题的心理结构不同。•他运用实验、观察等方法分析研究后提出,儿童的思维水平不是直线式地提高的,而是划分为若干阶段,逐步发展的。•儿童的智力在每个阶段中有一定的停留期,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经过一个时期的巩固、重组后,再逐步向高一阶段发展。•所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发展的阶段论。•特点:认知水平的发展组成几个不同的阶段,由低到高排列。每个阶段中表现出特定的、主要的认知能力特征,阶段之间则存在着质的差别。认知发展的后一阶段须以前一阶段为发展基础,并将前一阶段特点整合进去,使之丰富和提高。儿童的认知不是直线式地发展,也不是以简单的台阶形式出现。发展阶段之间有一定差别,但没有明显的划分界限,譬如说,儿童不是到了某一年龄就跨入了某一阶段,而是有一定的过渡期,形成交叉重迭。在过渡期前后,两个阶段的思维特点并列兼容,且相互影响,促成发展。阶段的划分主要具有统计意义。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说,进入各阶段的年龄将会因环境、个体因素而有差别。有的人可以提前,有的人可能滞后,但大部分人会遵循划分原则,而且总的发展方向、前后顺序不会改变。四个阶段认识发生阶段形式运算具体运算前运算感觉运动•从出生到2岁以后,即婴儿期,称为感觉运动阶段。一开始,婴儿对主、客体是不加区分的。“婴儿把每一件事物都与自己的身体关联起来,好象自己的身体就是宇宙的中心一样。”他们可做的各种活动,互相之间也缺乏协调,似乎是孤立、无关的,不会互相影响。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会逐步地产生因果关系的初步认识,其中包括了一定的客体的认识,空间和时间的认识。•例如,在本阶段初期,当大人将玩具藏到身后,他们会认为玩具没有了。到后来,他们能意识到玩具不是没有了,只是看不见了,被藏起来了,因此才会去寻找。•在这一阶段里,儿童只有直觉的能力,因为他们的活动还没有能够到达内化的水平,所以感觉运动不具备运算的性质。他们也缺少思维、表象和语言方面的能力。在自身的感觉和运动中,他们的认知开始逐步地产生协调和发展。但是,感知运动的认知图式不能称为概念。它们只能在具体的活动上、具体的事物上运用,却不能在思维当中运用。•儿童从2岁到7岁左右,即幼儿期,称为前运算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有了语言能力。在活动上会进行模仿,会开展象征性的游戏。他们在思维上有了一定的表象能力,能够利用符号作为媒介或工具来描述他们所接触到的世界。但是,这种表象只能依赖感知活动,依赖具体的对象来表示具体的、静态的思维。他们在表象性的认识中,在主体内部协调及客体之间的外部协调方面有了进步,能学会初步的推理,也能够建立一定的对应关系了。•一项实验中,要求儿童按照顺序排列十几根长短差别不大的木棍。由于长短差别不大,必须要仔细作比较。处在这一阶段前期的儿童能够在两根或三根的范围里作比较,但没有能力将所有十几根木棍协调成按长短排列的整个序列。本阶段后期的儿童则可以能将它们排成一个序列了,但需要经过多次地尝试、修正的活动才能达到目的。另外,他们对因果关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会提出“为什么”这类问题。但因果关系常常只是被他们当作为一种解释,而不具有客观性的意义。他们在概念化活动中会有一个明显的进步,已经能够将类与个体区别开来,但是,还不会将内涵与外延区分开来。•对“所有”和“某个(”即我们所称的逻辑量词“任取”和“存在”)的意义也没有能力加以区分和认识。所以,他们认识的概念只能称为“前概念”,他们所认识的关系也只能称为“前关系”,因为还没有相对性的观念。例如•存在这些智力上的局限性的根本原因,是儿童在将外部活动内化到内部思维时还有困难,无法在思想上操作对象,抽象出关系。从思维结构看,他们的思考尚缺乏可逆性,即不会对一个事物或一项性质从正、反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