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实验高中语文备课组制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他的散文是之一;他的诗和并称;他的词和并称;他的书画和、、并称。背景简介:《水调歌头》是一首世代相传的“中秋词”,是作者任密州知州时写的。这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离开朝廷,来到“寂寞山城”密州,已经整整5年了。政治失意,妻子亡故,弟弟远在他乡,词人心中十分苦闷,于是借询天问月排遣愁绪。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对月吟诗,走近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quèqǐShèng(旧读shēng)chánmián朗读训练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浮现出来。另外也要划分节奏,韵脚要读出延长音。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到天亮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初步欣赏:1、理解“小序”。“子由”是谁?“达旦”是什么意思?作者此时在密州任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没有见面。中秋对月,怎能不思绪万千呢?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端起酒杯什么年月,什么日子。暗含多好的日子之意。经受不住月光下作者起舞的清朗身影哪里比的上上阕: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宫去,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清寒。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随着人在舞动,此情此景,什么地方能比得上人世间呢?上阕:上阕开篇接连两个发问:其一,天上的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其二,不知月亮上,“今夕是何年”?这样的问题李白也曾问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相比之下,苏轼这一问,问得更加痴迷。很明显,词人因思亲情切而生寂寞之感,不由把酒问月,并想象着月宫今夕的情景;但他想到月宫的清寒,又不免迟疑起来,于是,词人转而安慰自己:在天上起舞,只有冷清的影子相随,怎么比得上留在温暖的人间呢?词中隐约透露出现实中苦闷难谴,欲求解脱的情绪。上阕的主要写了什么?——明确:上阕→望月(写景)→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和想象联想之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雕花的窗户不能入睡在只是希望下阕: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那没有睡意的人。月亮啊,你跟人们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又亮又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从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了。下阕:下阕除开头写月移光转而外,以下全属内心独白。第一句就把月光拟人化,写出了月光流动的感觉,同时也带出因离愁别苦而“无眠”的月下人。月圆了人却不能团圆,词人不禁埋怨起一轮明月了:“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意思是:月亮你不应有什么憾事,为什么偏偏在人离别的时候显得格外的圆?此设想甚奇,但词人又调转笔锋,作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