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睡眠障碍病人护理第十一章睡眠障碍病人护理教学目录第一节睡眠障碍概述第二节护理程序的应用第一节睡眠障碍的概述一、睡眠障碍的概念睡眠障碍是指正常睡眠的启动和调节过程发生障碍。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非器质性睡眠与觉醒障碍,包括:Ø失眠症Ø原发性睡眠过多Ø睡行症Ø夜惊和梦魇等1.生物学因素:遗传、年龄、个性;疼痛、咳嗽、夜尿、睡前进食过多;脑炎、躁狂症等。2.心理性因素:最常见。如紧张、焦虑、恐惧。3.环境性因素:工作规律、更换住所、噪音、强光。4.诱发性因素:浓茶、咖啡、药物。二、病因及发病机制知识窗世界睡眠日睡眠是人体的一种主动过程,可以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2001年,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主办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发起了一项全球性的活动,将每年初春的第一天——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WorldSleepDay)。此项活动的重点在于引起人们对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质量的关注。2003年中国睡眠研究会把“世界睡眠日”正式引入中国。三、临床常见类型及表现(一)失眠症Ø失眠症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表现为持续相当长时间对睡眠的质和量不满意,并在心理上产生恶性循环,从而使失眠持续存在。Ø失眠症可以是单独的一种疾病,也可以是其他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如果没有明显的发病原因,即称为原发性失眠症。(一)失眠症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入睡困难型②保持睡眠困难型③早醒型Ø部分病人病人由于对失眠的恐惧、焦虑,无法入睡,形成“失眠-焦虑-失眠”的恶性循环而使症状迁延难愈。三、临床常见类型及表现三、临床常见类型及表现Ø是指在不存在睡眠量不足的情况下出现睡眠过多,或醒来时达到完全觉醒状态的过渡时间延长的情况。Ø睡眠过多是本病的核心症状Ø醒转后常有短暂意识模糊、呼吸及心率增快Ø常伴有抑郁情绪Ø脑电波检查显示为正常的睡眠脑波(二)嗜睡症四、诊断与治疗(一)诊断根据(CCMD-3)对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1.失眠症(1)症状标准1)几乎以失眠为惟一的症状,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早醒,或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2)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2)严重标准对睡眠数量、质量的不满引起明显的苦恼或社会功能受损。(3)病程标准至少每周发生3次,并至少已1个月。(4)排除标准排除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的继发性失眠四、诊断与治疗(一)诊断根据(CCMD-3)对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2.嗜睡症(1)症状标准1)白天睡眠过多或睡眠发作。2)不存在睡眠时间不足。3)不存在从唤醒到完全清醒的时间延长或睡眠中呼吸暂停。4)无发作性睡病的附加症状(如猝倒症、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醒前幻觉等)(2)严重标准病人为此明显感到痛苦或影响社会功能。(3)病程标准几乎每天发生,并至少已1个月。(4)排除标准不是由于睡眠不足、药物、酒精、躯体疾病、某种精神障碍的症状组成部分。(二)治疗1.失眠症(1)病因治疗(2)心理治疗:主要方法。认知疗法矫正错误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身心;森田疗法“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改善睡眠质量。四、诊断与治疗12(二)治疗1.失眠症(3)药物治疗:建议短期使用,避免长期用药,一般以1~2周为宜。常用药主要为苯二氮类:入睡困难者用超短䓬效类;夜间易醒者用短效或中效药物;早醒者用中至长效类药物。顽固性失眠:药物联用心理治疗;慢性失眠:长期用药则疗效减弱,并可致药物依赖。四、诊断与治疗(二)治疗2.嗜睡症主要为对症治疗Ø首先消除发病的诱导因素,可适当给予中枢神经兴奋药。小剂量开始,并及时停药。Ø其次可辅以支持疗法和疏导疗法,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的目的。Ø白天主动安排短时小睡,可减少甚至终止嗜睡症发作四、诊断与治疗第二节护理程序的应用一、护理评估1.健康史收集病人的健康资料。2.身体状况①睡眠异常表现;②主观睡眠质量评估;③有无自主神经症状;④多导睡眠监测仪:客观评价睡眠质量、进入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及睡眠各期的情况。15第二节护理程序的应用一、护理评估3.精神症状评估①是否有焦虑、恐惧、抑郁等精神症状;②对睡眠的认知,是否有过高的期望值;③有无其他精神障碍。4.心理社会评估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