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抗菌药物外科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2.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3.抗菌药物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目录第一部分: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原则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3、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4、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5、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抗菌治疗方案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放射、超声等影像学结果,适应范围:细菌、真菌感染者其他范围:由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无用药指针:a.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临床或实验室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金标准”: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而定。对卫生机构的要求:保留合格标本→病原学检测/药敏试验→制定或调整治疗方案注:针对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对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应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及时留取相应合格标本(尤其血液等无菌部位标本)送病原学检测,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并据此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三、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前提:对于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在未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前,或无法获取培养标本时,依据:可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基础疾病、发病情况、发病场所、既往抗菌药物用药史及其治疗反应等推测可能的病原体,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调整:a.待获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结果后,结合先前的治疗反应调整用药方案;b.对培养结果阴性的患者,应根据经验治疗的效果和患者采取进一步诊疗措施四、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药物角度: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和人体药动学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注: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发挥最大药效,杀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动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时间依赖性抗菌药,应一日多次给药。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等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可一日给药一次。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抗菌治疗方案★1.品种选择针对性强、窄谱、安全、价格适当2.给药剂量治疗剂量范围内,据易感染部位药物浓度分布调整3.给药途径☆4.给药次数依据药代动力学确定5.疗程感染不同,疗程不同6.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3.给药途径口服优先静脉/肌注局部用药a.口服不耐受患者b.口服影响吸收c.无口服剂型d.对药物达有效浓度时间有要求e.严重感染,需紧急治疗f.口服医从性差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不易过敏降低毒性作用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需长程治疗,单一治疗易产生耐药性6.联合用药第二部分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1、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3、侵入性诊疗操作患者的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非重点)1、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1)预防用药目的(2)预防用药基本原则(3)对某些细菌性感染的预防用药指征与方案预防特定病原菌所致的或特定人群可能发生的感染(2)预防用药基本原则1.用于尚无细菌感染征象但暴露于致病菌感染的高危人群。2.预防用药适应证和抗菌药物选择应基于循证医学证据。3.应针对一种或二种最可能细菌的感染进行预防用药,不宜盲目地选用广谱抗菌药或多药联合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4.应限于针对某一段特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感染,而非任何时间可能发生的感染。5.应积极纠正导致感染风险增加的原发疾病或基础状况。可以治愈或纠正者,预防用药价值较大;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纠正者,药物预防效果有限,应权衡利弊决定是否预防用药。6.以下情况原则上不应预防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