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维生素缺乏病学习提示学习提示难点:佝偻病的发病机制重点:1.佝偻病的发病原因及护理措施2.佝偻病手足搐搦症的急救护理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VitaminDdeficiencyRikets)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失常和骨基质钙化不良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多发生于婴幼儿期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维生素D的来源、生成及生理作用】一、维生素D的来源1.内源性V-D(主要来源)皮肤内的7-脱氢胆固醇2.外源性V-D动物性食物肝、牛奶、蛋黄、鱼肝油植物性食物植物油、酵母二、主要生理功能1.对肠道的作用:可显著地促进肠粘膜(空肠、回场的刷状缘)对Ca、P吸收2.对肾的作用:促进近曲小管对Ca、P的重吸收,尤其是P→使尿排Ca、P↓3.对骨的作用:促进破骨细胞活动(在V-D不足时),使旧骨中骨盐溶解→释放入血→血Ca、P↑促进成骨细胞功能,使血中钙、磷向骨质生长部位沉着,形成新骨【病因】1.日光照射不足2.维生素D摄入不足3.食物中的钙磷比例不当4.生长发育迅速.5.疾病影响1.日光照射不足(1)日光中的紫外线经常被尘埃、煤烟、衣服或普通玻璃所遮挡/多雨雾/寒冷季节(2)户外活动少2.维生素D摄入不足(1)婴儿日常大约每日需要量400Iu(2)婴儿每天从人乳、牛乳、蛋黄、肝等食物中得到的维生素D很少超过100IU,若未及时添加则很易造成不足。3.生长发育迅速.早产儿、低体重儿、未成熟儿生长快,需要量大,相对供应不足;且体内维生素D及钙、磷贮存不足(胎儿钙贮备70-80%在胎龄28周后从母体获得)4.疾病影响(1)吸收障碍:小儿胆汁瘀积症、慢性腹泻、脂肪泻、慢性呼吸道感染(2)肝肾疾病:V-D的羟化、Ca、P代谢障碍,如婴儿肝炎综合征,肝内胆道闭锁(3)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糖皮质激素等引起V-D代谢障碍【发病机制】V-D缺乏→肠道钙、磷吸收↓→血钙、磷↓→血钙下降,剌激甲状旁腺素(PTH)分泌↑→(1)加速对旧骨吸收→骨盐溶解→释放出钙、磷→使血钙得到补偿,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2)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大量的磷经肾排出,使血磷↓→钙磷乘积下降→当钙磷沉积降至<40以下时→骨盐不能有效地沉积、骨样组织钙化障碍→骨样组织增生、堆积于骨骺软骨处→骨质脱钙,硷性磷酸酶分泌↑增多,临床上产生一系列骨骼症状和血生化改变。正常骨化和佝偻病时的变化【临床表现】(一)一般症状表现为多汗、夜惊、易激惹、烦躁不安、好哭等。多汗与气候无关,由于汗液剌激,患儿经常摩擦枕部,形成枕秃或环形脱发。另外可有肌腱松弛,肌张力↓、腹部彭隆。哭闹不安枕秃(二)骨髂表现1、头部(1)颅骨软化为早期表现,多见于3~6月婴儿,以手指按压枕、顶骨中央,有弹性,如乒乓球样。(2)头颅畸形由于骨膜下骨样组织增生,致额、顶骨对称性隆起,形成“方颅”“鞍状头”或“十字头”(3)前囟大,闭合迟,可迟至2-3岁才闭合。(4)出牙晚,可延至1岁出牙,或3岁才出齐。严重者牙齿排列不齐,釉质发育不良。2、胸部(1)肋骨串珠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区呈钝园形隆起,象串珠状,以第7~10肋最显著。向内隆起有时可2~3倍于向外隆起,可压迫肺而致局部肺不张,并易患肺炎。(2)胸廓畸形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因软化被呼吸时膈肌牵拉而内陷,形成横沟,称郝氏沟(Harrison沟),或肋骨下缘外翻;肋骨骺端内陷,胸骨外突,形成鸡胸;剑突区内陷,形成漏斗胸。3、四肢及脊柱(1)腕、踝部膨大由于骨样组织增生而致腕、踝部也呈钝园形隆起,形成佝偻病“手镯”与“足镯”。(2)下肢畸形下肢长骨缺钙,且因承受重力作用,加以关节处韧带松驰,造成“O”形腿(膝内翻),或“X”形腿(膝外翻),严重者可发生病理性骨折。(三)全身症状1.血磷降低影响肌肉的糖代谢,使肌张力及肌力降低,抬头、坐、站、行走都较晚,关节松弛而有过伸现象。2.大脑皮层功能异常,条件反射形成缓慢,语言发育落后。3.重症佝偻病常有全身代谢障碍,低钙在新生儿可致心力衰竭。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均有减低,使患儿易患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尚可有贫血发生。(四)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1.血清钙正常或稍低、血磷↓,钙磷乘积↓<302.碱性磷酸酶↑3.X线检查:干骺端钙化线模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