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淮安市楚州区上河中心小学:陈超 邮编:223239【教材简解】《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 12 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为“诗文精粹”,还安排了《三打白骨精》《词两首》等课文。《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告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有感情地读好吴王和少年的对话,能复述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另外,大臣们劝阻吴王出兵的理由“攻打楚国即使取胜的但愿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构想”,与少年讲述的“螳螂捕蝉”的故事,在实质性内容是相似的,这种前呼后应的写作特点也要在教学中渗入。【目的预设】1、对的、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复述“螳螂捕蝉”的故事。2、学会 3 个 生字。3、学习“螳螂捕蝉”的故事,感悟寓意,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得自己身后所隐伏着祸患。【重点难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有感情地读好吴王和少年的对话,能复述课文【设计理念】《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有审美乐趣。”为了贯彻好这一点,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变化了课文的“序”。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当根据学生状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要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足、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设计思路】教学中以读为根本,合理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把朗诵、感悟、想象、复述等进行有机整合,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全方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具体安排以下:一是根据课本的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固然也是学习语言的例子。完全跳开课本去学习语言,往往是低效的,“螳螂捕蝉”是一种典型故事,很有文化含量,让学生在自然而然间能复述这个故事,借此发展学生语言。此环节我借鉴了薛法根老师的一种做法:通过朗诵四组词语,“暗暗”协助学生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梗概。在学习故事的过程中重在读,由于读是基础,是核心,要在学生读熟,读懂的基础上练习复述。然后学生再根据四组词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