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诗鉴赏教案 一、怀古诗鉴赏必备知识:1、 怀古诗的产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成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个状况: 第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再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体现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第二种状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抱负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体现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第三种状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样一首借古讽今的杰作。2、 怀古诗的特点后裔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因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普通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洲,到过本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能够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因素。 怀古诗的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 “览古”、“咏怀”等。 3、怀古诗鉴赏惯用到的术语(1)思想感情: ① 抒发世态沧桑、人事代谢、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如刘禹锡《乌衣巷》 李白《越中览古》② 忧国伤时,怀古伤今,揭发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如刘禹锡《泊秦淮》③ 体现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渴望,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如《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④ 怀古伤己,悲叹年华消逝,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伤痛。如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2)惯用意象:江水 草 鸟 月 烟云/烟雨 楼台 金陵 六朝等(3)意境特点:深远 开阔 空茫 沧茫 等 (4)风格: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