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学观念的发生——以“风”为例( 二)( 叶舒宪 ).txt28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生活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它常常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的启迪。不要吝惜自己的爱,敞开自己的胸怀,多多给予,你会发现,你也已经沐浴在了爱河里。00:22 文学观念的发生。第一个问题,《风》诗的圣化与还原。 《风》诗的圣化与还原上一讲讲到对“风”的理解,经历了一个先神圣化,从而后来又把它还原为男女间爱情诗的这么一个过程。从清朝的学者到现代的学者,观点越来越激烈,00:52 主要是因为现代学者接受了世界文化的知识,有从更广阔的背景上重新看待上古诗歌经典的这种需求。在这里要特别举出的是现代的著名诗人兼学者闻一多先生的观点。闻一多(1899-1946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诗人,学者。《风诗类钞》闻一多写过一个书,叫《风诗类钞》 ,01:22 专门针对《诗经》中的《国风》部分,重新分类,重新地评点。这部书的特点,在它的序中所说,是要进行一个社会学的分析,就是把《诗经》的《国风》当作社会史料、文化史料读。在具体的研究中,又提出了要把考古学、01:52 民俗学、语言学三个学科,作为解说的方略,重新地还原《国风》的时代。在闻一多所举的社会、考古、民俗,我们说,和人类学都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民俗学,民俗学、考古学有的就放在人类学的下属学科来看。2 / 18 这样的一种自觉的还原意识,02:23 在闻一多这里,代表性最为突出。他把清朝以前的儒家诗说,特别是带着那个教化的有色眼镜的这种诗说,一下子抛到了九霄云外。希望让现代的读者直接看到《诗经· 国风》究竟是怎么样一些作品。比如说,02:53 在《诗经》中的一首,叫做《柏舟》 。闻一多加了注,一个女性对一个河中泛舟的少年发出呼告:“我愿以此身许配给他,至死不变节, 无奈他不相信我哟!”《柏舟》所要表达的是一个河中泛舟的少年,“我愿以此身, ”就是这个《柏舟》是一个女性对一个河中泛舟的少年发出的这样一个呼告。“我愿以此身许配给他,至死不变节,无奈他不相信我哟! ”03:23 这是闻一多在注里边对《诗经》的《柏舟》这个作品所做的判断。再比如,在一篇题为《蜉蝣》的诗中,闻一多这样注解, 《蜉蝣》表达的主要是情欲的冲动,烦燥不安的心理状态。他说这个诗中的表达的主要是一种冲动,是一种情欲的冲动,烦燥不安的心理状态。所以,也就是古代说的这个心中之忧,忧愁的“忧” ,在闻一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