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献学【名词解释】1.《三体石经》《三体石经》建于公元241 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名。 石经刻有 《尚书》 、《春秋》 和部分 《左传》 ,是继东汉 《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三体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穆天子传》【老师笔记 】“信史”,即可信的历史。 《穆天子传》虽然影响很大,但传说的成分更多。因此,它不是信史。【 百度解释 】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又名《周王传》﹑《周穆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作者不详。为晋咸宁五年(279) 汲县民盗掘魏襄王墓所得竹书之一。 共 6 卷。前 5 卷记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之事﹔后1 卷记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别名《盛姬录》。后虽有人疑为伪书﹐但一般认为它是周穆王至魏襄王间的传闻记录。西晋初年(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汲冢竹书”,竹简长二尺四寸(古尺),每简四十字,用墨书写。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由荀勖校订全书六卷。3.善本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实际上, 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善本的完整定义:(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4.类书2 【 老师笔记 】类书指抄录古代书籍中的词、句、段、篇,进行分类编排,以供查阅、检索(录)的工具书。【 百度解释 】所谓类书,就是采摭群书,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