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学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结题报告钢都小学校课题组一、问题的提出(一)课题背景1. 德育生活化的时代要求教育向人的生活世界回归是教育的发展趋势。20 世纪 9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人类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也是终身教育的四大课题, 又提出建立 “无边界教育制度 (学习制度) ”等。《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是由雅克· 德洛尔任主席国际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该报告着眼于未来的大目标并从各国的实际出发, 视野开阔,深刻,又注意可行性, 许多内容如关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德育的突出地位....... ,教育的四大支柱,终身教育等具有开创性和指导意义。贴近生活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未成年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关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目前,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 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最近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就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根据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强调, 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 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 寓教于乐,循序渐进,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生活化是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小学作为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新课程的理念倡导教育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 ,把下一代培养成品德良好、勇于创新、乐于探究、热爱生活、德才兼备的国家所需要的接班人。小学生年龄较小,喜欢模仿身边的事物 ,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因此,探讨小学生活化德育教育是课改的需要。2. 学校德育实效低的现状道德具有唤醒人的良知, 协调人际关系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功能。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之首。然而,当前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却很不乐观,问题很多。而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 当前小学德育 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 相当多的教育工作者只看到了德育的“政治意义”而看不到德育的“生活意义”(华中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