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理论及其发展——李宁赵君媛丁岚目录智力理论1.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传统智力理论2.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兴智力理论3.智力理论在认知神经科学方向的发展4.总结及未来智力研究的新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传统智力理论•此阶段的智力理论主要以心理测量学为基础。心理学家们用当时颇为流行的因素分析法去解析智力,通过因素分析探索智力的构成因素,进而认识智力的内核。•许多颇有影响力的智力理论,比如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桑代克的三因素论、瑟斯顿的群因素论、吉尔福特三维结构模型等,都从属于这一理论阵营。这些智力理论,都承认存在着一个一般的智力。斯皮尔曼的二因论•斯皮尔曼的认为,人类智力内涵包括着两种因素:1.普通因素(generalfactor)简称G因素2.特殊因素(specificfactor),简称S因素桑代克的三因素论•桑代克反对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提出了“智力三因素论”,他认为可能有三种智力:•1、抽象智力(AbstractIntelligence)•2、具体智力(Concreteintelligence)•3、社会智力(Socialintelligence)瑟斯顿的群因素论•瑟斯顿()认为,智力是由许多彼此不同、相互并列的原始能力因素组成。•构成智力有七种主要的因素:1.语词意义的理解2.词的流畅3.数字计算4.推理5.空间关系6.知觉速度7.记忆吉尔福特的智力模型•吉尔福特从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去划分智力结构。他又把每一个维度分成若干因素,每一个因素都是三个维度元素的组合。三个维度各个元素的组合可得出5×4×6=120种因素。•智力操作的过程:认知、记忆、分散思维、复合思维和评价。•智力加工的内容:视觉、听觉、符号、语义和行为。•智力加工的产物:智力活动的产品,包括单元、类别、系统、关系、转移和蕴含。*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兴智力理论•随着对智力认识和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传统的智力学说,智力领域的研究重又出现繁荣景象,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取向,产生了一些颇有影响力的智力理论,在各种新兴的智力理论中,有些智力理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建立了重要的地位,并形成了与传统智力理论相抗衡的强大力量。•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情绪智力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存在七种相互独立的智力,每种智力作为单独的系统即“模块”(module),在大脑中按各自的规则运行。这其中智力分别是:⑴语言智力⑵音乐智力⑶逻辑数学智力⑷空间智力⑸身体—动觉智力⑹内省智力⑺人际智力三元智力理论和成功智力理论•智力的三元理论•1985年斯腾伯格提出了的智力的三元理论。他认为智力是适应、选择和塑造环境背景所需的心理能力。•该理论由三个子理论:背景子理论、经验子理论、成分子理论构成。成功智力理论•1996年斯腾伯格在三元智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成功智力理论(又称成功智力的三元理论)。强调智力不应仅仅涉及学业,更应指向真实世界的成功。•所谓成功智力“就是用以达成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能导致个体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相应行动,是对现实生活真正起到举足轻重影响的智力。”成功智力的结构•成功智力包括:1.分析性智力(analyticalintelligence):是主体有意识地规定心理活动的方向,以发现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的能力。2.创造性智力(creativeintelligence):是一种能超越已知给定的内容和信息产生出新异独特思想的能力。3.实践性智力(practicalintelligence):是一种可在日常生活中将思想及其分析的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使用的能力。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情绪智力理论•1990年萨拉维和梅耶尔首次提出了情绪智力。•1995年戈尔曼出版了《情绪智商》一书,更提出了情商概念,并使其家喻户晓。•1997年萨拉维和梅耶尔修订了其情绪智力模型,提出情绪智力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1.情绪的知觉和鉴赏表达2.情绪对思维的促进3.情绪的理解和感悟4.情绪的成熟调节。梅耶尔与戈尔曼的情绪智力理论比较梅耶尔戈尔曼定义情绪智力用以说明人们如何知觉和理解情绪,具体说,是知觉和表达情绪、在思维中同化情绪、理解和分析情绪,调节自己以及他们情绪的能力。情绪智力包括自我控制、热情、坚持性和自我激励能力。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