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一:点四分。第一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是由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一过性或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一:点四分。TIA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疾患、血液成分异常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多因素促成的临床综合征。TIA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微栓子学说。在颅内动脉有严重狭窄的情况下,血压的波动可使原来靠侧支循环维持的脑区发生一过性缺血。血液黏度增高等血液成分改变,如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也与TIA的发生有关。无名动脉或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的椎动脉-锁骨下动脉盗血也可引发TIA。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点四分。TIA患者发生卒中的几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总体上,一次TIA发作后1个月内卒中是4%~8%。1年内约12%~13%,五年内则达24%~29%。TIA患者发生卒中在第一年内较一般人群高13~16倍,5年内也达7倍之多。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一:点四分。不同病因的TIA患者预后不同。表现为大脑半球症状的TIA和伴有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有70%的人预后不佳,在2年内发生卒中的几率是40%。椎基低动脉系统发生脑梗死的比例较少。相对而言,孤立的单眼视觉症状的患者预后较好;年轻的TIA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较低。在评价TIA患者时,应尽快确定病因以判定预后和决定治疗。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一:点四分。一、诊断(一)临床特点:TIA好发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TIA的临床特征:(1)发病突然;(2)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的症状;(3)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十余分钟,多在1小时内,最长不超过24小时;(4)恢复完全,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体征;(5)反复发作的病史。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一:点四分。TIA的症状是多种多样的,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分布。颈内动脉系统的TIA,多表现为单侧(同侧)眼睛或大脑半球症状。视觉症状表现为一过性黑朦、雾视、视野中有黑点或有时眼前有阴影仿佛光线减少。大脑半球症状多为一侧面部或肢体的无力或麻木,可以出现言语困难(失语)和认知及行为功能的改变。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一:点四分。椎-基低动脉系统的TIA通常表现为眩晕、头昏、构音障碍、跌倒发作、共济失调、异常的眼球运动、复视、交叉性运动或感觉障碍、偏盲或双侧视力丧失。注意临床孤立的眩晕、头昏、或恶心很少是由TIA引起的。椎-基低动脉缺血的患者可能有短暂发作,但需同时伴有其它的症状,较少出现晕厥、头痛、尿便失禁、嗜睡、记忆缺失或癫痫等症状。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一:点四分。(二)辅助检查辅助诊断检查目的在于确定或排除可能需要特殊治疗的TIA的病因,并寻找可改善的危险因素以及判定预后。1.头颅CT和MRI头颅CT有助于排除与TIA类似表现的颅内病变。头颅MRI的阳性率更高,但是临床上并不主张常规应用MRI筛查检查。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一:点四分。2.超声检查(1)颈动脉超声检查:应作为TIA患者的一个基本检查手段。但其对轻中度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较低,也无法辨别严重的狭窄和完全颈动脉阻塞。(2)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发现颅内大血管狭窄的有力手段。其能发现严重的颅内血管的狭窄,判断侧支循环的情况,进行栓子监测,在血管造影前评估脑血液循环的状况。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一:点四分。(3)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与传统的经胸骨心脏超声相比,提高了心房、心房壁、房间隔和升主动脉的可视性,可发现房间隔的异常(房间隔的动脉瘤、未闭的卵圆孔、房间隔缺损)、心房附壁血栓、二尖瓣赘生物以及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心源性栓子来源。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点四分。3.脑血管造影(1)选择性动脉导管脑血管造影:是评估颅内外动脉血管最准确的诊断手段(金标准)。但脑血管造影价格较昂贵且有一定的风险,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0.5%~1.0%。(2)CTA(计算机成像血管造影)和MRI(磁共振显像血管造影):是无创性血管成像新技术,但是不如选择性导管动脉造影提供的血管情况详尽,且常导致对动脉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