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网络文学语言的几点特征 随着计算机产业的快速发展,电脑联网,信息高速公路“地球村”的突破,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深刻地影响着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网络进步的日新月异,使各种衍生的网络文化更是蓬勃发展起来。在这种趋势下,文学也进入了网络,实现了二者更高程度的融合与渗透。从1 9 9 8 年台湾蔡智恒的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问世,极高的点击率使以此为标志的网络文学开始获得广泛关注,而网民群体的不断壮大,又使网络文学获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以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姿态和特点传播开来,悄然改写着我们关于文学与审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 对于网络文学的基本内涵,现在有好几种观点,较有代表性的有四种:第一种从文学载体和传播媒介出发,认为网络文学是发表在网络上的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第二种从创作途径和形式来界定,狭义的认为只有在线写作并使用网络符码才是网络文学,包括网络新闻,新闻综述在内不具有文学构成要素和审美功能的作品都不属于其中。第三种观点从主体动机提出:网络文学既不是传统媒体的文学作品电子化后搬到网上的,也不是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和交互作品而创作出来的联手小说和多媒体剧本。它应当是一种游历于网络之间的个体生命对于理想网络的渴求,不仅具有感性,更具有人道主义的精神需求。第四种则干脆否定网络文学的存在,认定网络文学是个伪概念。它提 出,文学产生于心灵,而不是产生于网络,网络在一种惊人的自我陶醉的幻觉中被当作了心灵的内容和形式。「1 」 在我个人看来,所谓网络文学即是通过电脑这一被称之为“第四媒体”的媒介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创作,发表,供人阅读,在表现形式上可借助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手段使音,图,文相结合,语言上具有一定网络思维特征的文学作品。它不像传统书面文学那样的以纸质媒介做载体,与之相比,网络文学这种超文本的传播则具有无限的可能性,综合性,链接性和其难以比拟的便利性,甚至不局限于“文字形式”。西方学者贝维尔就曾在《什么是超文本》一文中指出:“文本的观念已经扩展到绘画、行为、衣着、风景--总之,一切我们附着意义于其上的事物。通常在狭义上,我们用以为例的文本是有着文字的物理存在,然而文本的关键是,它们都具有意义。” 综合来说,网络文学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多样性。也可称作广泛性,涉及的对象分布广,内容题材范围广,形式采用广。 1 .写作主体的多样性。网络的使用者三教九流,鱼龙混杂,他们有的是体力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