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中学为什么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罗田县白莲河中学 郭小靖 [引子]走进教育行业已经十个年头了,一直以来我都在不停的探索,想寻找到一种适合农村中学生高效学习的课堂模式,早在2008年我执教于浠水县洗马镇高级中学时,学校开始学习“洋思模式”,我曾经就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理念下,将“先学后教”作过改良尝试,就是在学生先行自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分成若干组,对导学案中较难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最后得出自己的答案,在当时的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即课堂气氛比以往活跃了很多,但因为高中注重学生的升学率,所以没敢长期开展这种模式,最后也就不了了之。2012 年,因工作的变动,我又来到了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一所农村初中工作,在那里我开始真正见识了“小组合作学习”,当时整个宜昌市一直是在课程改革中走在前列,他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已有一年多的经验,各班级都已建立好了小组,所以在授课时感觉比以前的教学模式下轻松了许多,只要老师在集体备课时,根据课本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知识。终于在这里,我到找到了我想要的课堂模式。 一、 班级现状: 2014 年8 月,我考上了“省编新机制教师”,又重新回到了黄冈工作,分配到了罗田县白莲河中学,担任八年级一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本班一共 30 人,其中男生14 名,女生16 名,上学期期末考试中整体成绩不理想。开学伊始,和我共班的廖建涛校长就提醒我,这个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气氛沉闷,没有人举手回答问题,更加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他建议我要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入手,争取早日改变这种现状。经过一个星期的观察,的确存在廖校长所说的这些情况,于是开展“ 小组合作学习” 迫在眉睫。 二、 学习原因: (一)“ 小组合作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学生是未来的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社会中人的主体性,而主体性并非是游离于社会的,它必须将个体融入群体之中,并自觉地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当学生进入班集体时,就已进入了一个特有的小社会,他们必须在集体中发挥个人的能动性,服务于集体的活动中,使自身得到发展与提高,从而适应这个小集体。 小组合作学习,首先使学生在小集体中相互适应,通过适应这个小集体,逐步过渡到适应大集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一方面,它创造了学生互相认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他们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