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师生沟通的技巧 真正的教育意味着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接触,学校是人们心灵相互接触的世界。”因此,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师生间流畅、有效的沟通是理想教育的应有之意。应该怎样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呢?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上: 一、情感沟通 师生良好的情绪状态对课堂教学具有促进作用,而不良情绪则对课堂教学有极大的破坏作用。新课标所营造的和谐、平等与互动的育人环境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正向情感,符合师生双方沟通的意向。 (一)积极的意愿与教师个人的态度调适 师生沟通必须双方都有积极的意愿。而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个人态度调适,对双方沟通起着主要作用,其沟通技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 )保持好的心情。教师的工作复杂而劳累,有时实在令人难以挤出一丝笑容来面对学生,也常因为个人的状况而难以掌控自己的情绪,在盛怒或烦躁之下,极易发生冲突。事实上,拥有一个好心情走进课堂,常常会从中找到自己和学生的可取之处;试着每天提醒自己带着好心情来到学校,相信和谐、融洽、轻松的师生关系会感染大家,学生对课堂会更加喜爱。(2 )给予爱与关怀。身为教师我们通常能够很大方地给学习好、表现优异的学生积极的爱、支持与鼓励;对学习较差及令人头痛的学生常常是挑剔和指责;对于表现平平的学生则把他们放在无须多加照顾的地域。事实上,被爱与被关怀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需求,对每个学生来说,他们都希望得到正向的爱与关怀。(3 )保持弹性, 创造幽默。师生相处需要一些润滑剂,坚持立场容易让双方关系卡住,此时教师如能加入一些幽默的言语,则可缓解紧张的气氛,增加师生关系的动力。 (二)对话与理解 新课标确立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平等、合作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是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平等的、对话式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关系。通过这个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要达到一种主体间的双向理解,教师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唯一权威,师生双方都是主体,双方一起探究世界、探究知识。 (三)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 良好的互动关系基础不应只是建立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中,虽说知识学习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但绝不是唯一目的。教师可以影响学生一辈子,但前提是教师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且互动是以学生的感觉为基础,否则对学生的影响力就很有限。因此,和谐关系所代表的意义,即学生信任、尊重教师,教师同样热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