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特征及未来走向作者:王辉陈鹏来源:《教育与职业(上)》2020 年第 05 期[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发生沧桑巨变,主要经历了整顿调整时期、曲折发展时期、快速成长时期、大起大落时期以及内涵建设时期五个阶段。其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国家需要的主导作用,人本思想的逐渐渗透,以及内在发展的动力不足等。未来,在高职扩招的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可以从打造升学发展空间、增加自身综合实力以及重塑良好社会声誉等方面着手,努力提升内在吸引力。[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特征;未来走向[作者简介]王辉(1994-),男,安徽合肥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陈鹏(1982-),男,山东单县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江苏徐州 221116)[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 2017 年度青年项目“生源供给侧视角下普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7JYC011,项目主持人:陈鹏)[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0)09-0005-08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历经 70 多年的风雨变革。在这 70 多年中,中等职业教育从大多数人的“理想教育”成了今天绝大多数人的“被迫选择”。70 多年的沧桑巨变,让昔日的“教育之星”变成今日的“教育之肋”,回顾和反思中等职业教育 7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不仅有利于探清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也有利于思考在高等职业教育扩招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走向。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一)整顿调整时期(1949—1957 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国家坚持以发展社会生产为中心任务。1951 年 6 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技术教育会议提出“目前全国中等技术教育要采取以整顿调整为主、有条件发展的方针”①。因此,这一时期中等职业教育一方面对旧有学校进行改造和调整,另一方面通过专业院校培养、短期培训等形式来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大量干部和技术人才。这一时期,中等专业学校(不包括中师)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 561 所增加到 1957 年的 728 所②,增长 29.8%;在校生人数从 7.7 万人增加到 48.2 万人③,增幅高达 526%;招生人数从 4.3 万人增加到 6万人④,增长 39.5%;毕业生人數从 2.4 万人增加到 9.6 万人⑤,增长 300%。从数据的增长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前遭到破坏的中等职业教育在战争结束后的和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