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 理 1. 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个人和团体如何最好地利用稀缺经济资源,从事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以满足人们无限消费欲望的社会科学。 2.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主要分析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活动,以及个别消费者、个别厂商、个别资源拥有者的经济行为,包括供求理论、厂商理论及一般均衡分析理论等。 3.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研究政府、社会(非政府组织N G O )等国民经济整体对资源的利用,经济总量及其变化,分析经济活动的现象及规律。它包括经济结构和国民收入变动理论、福利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 4. 实证分析法: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解释、分析与预测,它的判断正确与否可以通过对事实的检查来判定,并且不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阐述“是什么”的问题属于实证命题范围。 5. 规范分析法:是在社会一定的哲学、文化、道德、宗教前提下,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对 什么是应该、什么是不应该提出行为的标准,主要说明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6. 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一商品和劳务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满足感,其不仅在于这种商品和劳务满足人的欲望和需求的能力,而起这种效用的大小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这种主观感觉所决定的。 7.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对该消费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或者说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减数量。 8.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加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9. 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非分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10. 私人产品:是指用于满足私人个别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11. 搭便车:是指在公共产品的消费过程中,某些个人虽参与消费,但是却不愿支付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的现象。 12. 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的全部生产要素的规模同比例改变而获得规模报酬的变化趋势。主要包括三种情况: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递减、和规模报酬不变。 13. 内在经济:内在经济是指企业规模扩大以后,由于其自身的原因而导致产量增加和成本下降。 14. 内在不经济:是指企业规模扩大以后,由于其自身的原因而导致产量减少和成本提高。 15. 外在经济:是指企业规模扩大以后对个别企业带来有利于增减产量和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