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屈光和屈光不正第四章屈光和屈光不正15级物电5班眼视光学理论和方法掌握:各种屈光不正的分类、诊断和处理原则。熟悉:眼球的光学特点;各类屈光不正的光学基础。了解:模型眼的特点和发展。关键词正视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屈光参差眼视光学理论和方法第一节眼球光学第一节眼球光学眼睛作为一个光学系统,与照相机相似而又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眼屈光系统成像原理总体上说是凸透镜成像。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一眼和成像眼视光学理论和方法眼视光学理论和方法二、眼的光学特征(一)眼球的光学结构1.角膜(cornea)角膜前后表面可以被近似地认为是球面,用单折射球面屈光力公式可以分别计算角膜前后表面的届光力以及角膜的总屈光力(F,单位:D)。单折射球面屈光力公式:F=n'-n/r其中r为球面曲率半径(单位:m),n'和n分别代表像、物空间的折射率(图4-1)。根据上述公式,角膜前后表面的屈光力F和F2分别为:眼视光学理论和方法其中n1代表与角膜接触的大气折射率,通常取1;n2代表角膜实质层的折射率,通常取1.376;n3代表与角膜后表面接触的房水折射率,通常取1.336。r1表角膜前表面的曲率半径约为7.7mm;r2代表角膜表面的曲率半径约为6.8mm。因此,角膜的整体屈光力为F1与F2之和,大约为+43D,占眼球光学系统总屈光力的2/3以上。眼视光学理论和方法2.前房(anteriorchamber)角膜后表面与虹膜,晶状体之间的空腔称为前房,前房内满无色的液体,即房水(aqueouschamber),其成分中98%是水分。前房深度应是在光轴方从角膜后顶点至晶状体前表面之间的距离,平均大约为3.0mm。据文献报道中国人的深度为2.75mm+0.03mm。从光学观点出发,前房表示角膜和晶状体这两种屈光组织的相对间隔,因此它会影光学系统的总体屈光力。前房变浅将会使总屈光力增加,而相反方向的移位会得到的结果。例如,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前房深度每减少1mm(假如晶状体前移),眼的总力约增加1.4D。前房深度会影响眼光学系统的总屈光力。眼视光学理论和方法3.虹膜(iris)和瞳孔(pupil):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通量。4.晶状体(crystallinelens)和玻璃体(vitreous):晶状体的直径约9mm,呈双凸状,其前表面的曲率半径是后表面曲率半径的1.7倍。在静止状态(即非调节状态)'下,年轻的成年人其晶状体中央厚度约3.6mm,而在调节状态下,晶状体的前后表面,特别是前表面变凸,中央厚度随之增加,晶状体前顶点向前移动,前房深度减少。典型的调节前后晶状体的形状如图4-2所示,而该图同时表明了在调节过程中,晶状体前后表面曲率中心的位置范围。晶状体的屈光力约为+21D,不同调节状态下的屈光力不同。眼视光学理论和方法5.视网膜(retina)可以被认为是眼光学系统的成像屏幕,是一个凹形的球面。其中黄斑区具有最强的分辨能力。从光学角度出发,视网膜可以被认为是眼光学系统的成像屏幕,它是-一个凹形的球面,其曲率半径约为-12mm。对于照相机和其他一些光学仪器来说,将像成于平面比较方便,然而,视网膜的这种凹形弯曲有两个优点:①由于存在场曲像差,人眼光学系统成像的清晰像面本身就是曲面,而弯曲的视网膜作为像屏正好符合这一点;②弯曲的视网膜能接收更广阔的视野内的信号。眼视光学理论和方法(二)人眼的调节调节(accommodation)是人眼为了对不同物距的目标均能清晰成像在视网膜上而改变其屈光力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改变晶状体曲率和厚度来实现,其中晶状体前表面曲率改变在屈光力变化中起到最重要的作用。而晶状体曲率的改变又是通过睫状肌收缩和舒张作用引起。睫状肌完全松弛而无任何张力时,晶状体悬韧带收缩,使得晶状体曲面处于最平均的形态,这时视网膜与物空间的远点生共轭关系(即物像恰好落在视网膜上),眼的这种状态称为非调节状态,也称静息状态;当睫状肌收缩时,晶状体悬韧带逐渐松弛,晶状体凸度逐渐增加,此时人眼的视网膜与物空间的非远点平面相共轭,即发生了眼的调节:当睫状肌极度收缩时,晶状体达到最大凸度,此时视网膜与物空间的近点共轭。眼视光学理论和方法三、模型眼建立一个适用于进行眼球光学系统理论研究且模拟人眼的光学结构。(一)模型眼(schematiceye)的历史GullstrandI号模型眼:又称Gu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