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是在明初兴起的。 导致晋商兴起的最重要的条件是明朝为防范蒙古人的戍边措施。1368 年建立的明朝,把蒙古统治者驱逐出了中原大地。为了防范蒙古人骚扰和入侵,明王朝从东北的鸭绿江直至西北的嘉峪关一线秣马 36 万、 厉兵八九十万, 设立了九边重镇,这就人为地造就了一个高额的消费区。为解决这些兵马的生存和需要,近薄九进重镇的山西的大商小贩,捷足先登,蜂拥而至,操起贩运各种货物的生意。晋商主要是做 “食盐 ”生意崛起的。 因为明王朝最初实施“开中法 ”,即商人输粮供边塞军士食用,王朝付商人盐引,商人凭盐引到指定盐场和指定地区贩盐。由于盐是专卖品,获利颇丰。晋商抓住时机,以地缘优势,借“开中法 ”捷足先登而兴。当明政府颁布开关互市令后,他们进一步与关外各民族展开贸易,互通有无。一直到清朝前期,晋商用牲口驮等传统方式由江南展转向蒙古、俄国贩卖茶叶,也发了大财。此外还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地理优势也是晋商成功的客观原因。我国的农业经济生态区可以分为两大块。从黑龙江的漠河到云南的腾冲,画一条东北( 西南向的斜线,这条线的西北是游牧经济区域,而东南是中原汉族广大农业、手工业区域,它们是两类不同的农业生态系统。这两类农业生态系统分界线,在北方大体与长城平行。而山西背靠蒙古草原,南接中州河南,右连陕西,左屏河北,位于这两种经济区域之间。因此,山西就自然而然充当了促进相互联系和彼此互补的这一角色。作为农耕经济文化极为发达的中原地区,自古需求游牧经济文化的某些补充。比如游牧地区的特产马、羊、骆驼及皮毛、药材等,这是农耕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因此,蒙古游牧地区对中原农耕社会和生活的补充是全面的,而非某一时、某一地、某一物的交换。只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文化区域,就存在着这种互补。同样,中原先进的农耕社会对蒙古游牧地区在各个方面的 “汉化 ”和补充性更强,也更全面。无论持久的“汉化 ”,还是时断时续的“互市 ”,从未隔断过这两大经济区域之间的联系。晋商就是从明代开始,做边贸生意渐渐壮大的。晋商的兴起,首先是明朝" 开中制 " 政策的实施,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其次,山西矿产资源丰富,手工业和加工制造业当时已初具规模,这又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晋商逐步走向辉煌;此外,由于晋南一带地窄人稠,外出经商成为人们的谋生手段,晋中商人当时已遍及全国各地,北京城曾流行这么一句话: " 京师大贾数晋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