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行动研究批准号:DYA010407课题类别: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拨付经费:1.4万元学科分类:教育信息技术课题鉴定时间:2008年11月课题负责人:董玉琦,教授,东北师范大学主要成员:解月光、王保中、刘彦尊、赵立竹、满海峰、黄松爱ﻬ目录一、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二、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三、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四、学术价值的自我评价五、成果的社会影响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七、今后的研究设想一、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虽然由于课题资金投入的变动给课题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在整个课题团队的努力下,经过几年的研究,课题组根据自身状况对于本课题的相关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的基本结论与观点如下:(一)社会转型是信息技术教育产生与发展的根源人类社会正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在信息社会,信息总量的迅速膨胀,信息传播媒体的不断发展和迅速普及,信息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资源。社会转型一定对应着学习的改变,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人类的学习将会发生巨大的变革:1.首先社会转型引起社会特征的改变。信息社会的特征是信息总量迅速膨胀、信息传播媒体不断发展和迅速普及、信息成为重要的特征性资源。2.从教育到学习的改变。教育与学习关系的改变,即从教育包含学习变为学习成为包含教育的具有更广泛意义的概念,教育应为学习服务。3.信息社会中学习主要特征的转变。如价值由科学性转变为生活性,权威性由默认转为批判等。社会转型引起学习改善,引起学习价值、学习结构、学习组织、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带来变化,信息社会的首要特质是学习改善。信息社会对人的信息素养要求增强,人的信息素养的提升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信息技术教育,社会转型是信息技术教育产生与发展的根源。(二)信息教育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方向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多数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陆续在中小学开展了以培养计算机素养为主要目标的计算机教育;进入90年代以来,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特别是强调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Communication),从而实现了从计算机教育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转变。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为主要目标,以信息技术为学科背景;通过对于主要发达国家的比较,我们认为,全球信息化的高度显现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高度发展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信息社会的普遍形成,以培养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为主要目标的信息教育将要成为主导思想。信息技术教育的出现是以社会转型为前提和背景的。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再到信息教育不是简单的不相关联的过渡。而是内涵不断扩展、“向下兼容”的过程。这一点,既可以从学科背景扩展的角度理解,也可以从课程目标变迁的视点体会。信息教育的学科背景是信息学科群,其课程目标是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背景是信息技术,为信息学科群的一部分。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信息技术素养,是信息素养的一部分;计算机教育的学科背景是计算机技术,为信息技术的一部分。计算机教育的目标是计算机素养,是信息技术素养的一部分。(三)信息技术课程促进文化的变迁信息技术课程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促进文化的变迁。1、物质文化层面学习文化的变迁体现在物质文化层面是相对更为明显的。各种新型的信息技术设备和工具手段构成信息时代学习文化变迁的基石:校园网的建设和完善、计算机与网络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快速便捷的电子搜索系统、丰富的网上学习工具和资源、各种教学软件等的应用等。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充分调动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各方面力量,整合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终身学习文化的发展打造了良好的物质平台。2、制度文化层面进入信息时代,各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学习结构和学习组织正在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新兴的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网络探究学习、网上学习论坛日渐风行;网校、网院、网络大学等远程教育特有的优势日益突现出来。信息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