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远》教学设计2 《望月怀远》教学设计授课人:任俊梅【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初步熟悉张九龄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2)背诵。技能目标(1)通过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2)作者是如何紧扣“望”和“怀”来写景抒情。(3)探究“月”这个意象的意蕴。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怀念(亲人、朋友、情人)之情,【学习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学习难点】本诗是如何紧扣“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床前明3 月光⋯⋯”(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有人说“月亮是悬挂在天上的一首诗”,的确,在月亮上载满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便是一个例证。(板书题目)二、关于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张九龄( 678— 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世称张曲江。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63 岁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他七岁能文, 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 转趋朴素遒劲, 运用比兴,寄托讽谕, 对初唐诗风的转变, 起了推动的作用。 后人评论唐诗的转变,多以陈、张并称, “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 。三、诗歌美读“诗歌是文字的音乐” 。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 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我们可通过反复朗读吟诵那语言,聆听其内在的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1、学生自由诵读(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用图画诠释理解】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3、学生读(抽读)。注意:理性把握,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感性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4、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四、诗歌赏析(一)首联4 1.赏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美?明确:雄浑阔大(海上、明月、天涯)? 方法:抓意象,营意境,表情感。2.此两句是如何扣住题目“望月怀远”的?明确:“海上生明月”紧扣“望月”字, “天涯共此时”扣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