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隐喻分析《李尔王》的悲剧主题【摘要】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大戏剧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举世公认的语言大师。《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悲剧中卓越千古的杰作,本文基于认知隐喻中的容器隐喻分析了《李尔王》的悲剧主题。【关键词】认知隐喻;《李尔王》;悲剧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种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研究分析文学语篇的潮流。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隐喻理论通常被用于文学作品的解读。认知语言学,其中涉及的理论主要包括隐喻认知和转喻认知理论。隐喻认知理论(包括转喻认知理论)的创始人 G. Lakoff 和 M. Johnson,在他们看来,“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一种以抽象的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映射, 从一个人们比较熟悉的、 具体的、易于理解的源域(source domain)映射到一个人们不太熟悉的、 抽象的、 较难理解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1] 本文试图运用认知隐喻理论来分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中使用的意象容器图式和容器隐喻的概念意义以及主题意义来理解这部作品。该论文试图阐明莎士比亚如何用概念隐喻刻画人物内心,表现人物特征和人物间的关系,如何构建悲剧主题。通过分析隐喻中的来源域和目标域的映射,读者能够体验到悲剧主人公所经受的苦难,把握悲剧的主题。一、《李尔王》的悲剧主题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李尔王》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伦理故事:一个糊涂的父亲,俩个坏女儿,一个好女儿。然而这只是表层的结构。戏剧中的父亲是个统治整个不列颠诺大国土的国王。年迈的国王决定通过对三个女儿的“爱的测试”来划分国土。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花言巧语,过分夸张的表达对父亲的爱,深得父亲的喜爱。三女儿考狄利亚心地善良,为人诚实,她只不过讲了一句实话——在她结婚之后,拿出爱的一半去爱父亲,另一半去爱丈夫,竟然惹得李尔勃然大怒,为此取消了三女儿的继承权,并把她远嫁法兰西。结果李尔被俩个女儿逼出宫门。然而《李尔王》绝不仅仅是一个子女忘恩负义的故事,它的深刻性在于这部悲剧中包括了“父放逐女,女杀死父,兄弟仇杀,姐妹相残”的各种悲剧冲突。莎士比亚通过一系列的悲剧冲突,向人们揭示了人性善恶的深刻主题。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 超乎寻常的感情以及反映人类情感的深度和广度都用意象表达出来。莎士比亚的意象建立了自然, 宇宙, 动物, 情感, 心灵, 身体, 爱恨之间的联系以及概念化了正义与邪恶。丰富的自然通过意象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