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案例夏均香【学情分析】本节课是《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的第一个框题内容,也是哲学辩证法的起端。在内容比较抽象的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通过视频、自由回答常识知识等方式,力求知识形象化,从而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接受乏味的抽象知识、提升自己的哲学素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课堂互动效果,通过引导学生或自主或分组讨论等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尤其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更要让学生大胆发言,表明观点,共同讨论,最后形成共识。【教学课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理解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以及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提炼与概括联系的含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能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分析社会中一些现象和具体事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自觉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教学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方法论意义【教学难点】:正确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方法】案例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年月日,朝鲜地震的诱因:朝鲜第六次核实验所致。思考:朝核试验为什么再次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和反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三)讲授新课一、联系的含义、普遍性生:展示预习成果说出并解读联系的含义。探究一:师:结合生活,请同学们列举实例说说,在我们身边都有哪些联系?生:产品质量与人的身体健康;雾霾与出行、与疾病、与交通事故等;高铁通车与经济发展等师:将学生的举例分类为事物之间的、事物内部的、整个世界的小结:联系是普遍的生:概括联系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探究二:联系具有普遍性,是不是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生:回答一一不是,联系是具有条件性的(举例说明)过渡:提问――从自身角度及和周围事物关系的角度说一下我们坐在教室里学习都和什么有联系?生:各抒己见师:我们坐在教室里学习,不但与个人的主观努力的联系,而且和周围的同学、老师、学校、政府都有联系,所以,我们应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