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共 6 页神话故事是古人用想象或幻想来天真地解释宇宙的生成、人类的产生以及自然天体的形成等自然现象的传说性故事。由于受远古人类科学认知的限制,其表达特点大多借助生动的人物形象、离奇的故事情节乃至天马行空的想象,来表达人们的美好猜想和善良愿望。基于此,教师应该针对神话这种文体独有的话语体式与结构方式去定位文本、走进文本,以文本特有的路径寻找神话阅读教学的基点,达到发展语文能力、培育语文素养的目的。一、聚焦神话情节,培养学生讲述能力神话类的文章往往因为其丰富的想象和离奇的故事情节深受学生喜爱。作为故事,笔者觉得让学生记住故事并学会讲述故事,比什么都重要。因为讲述故事是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最好方式,同时也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最好路径。怎样让学生讲好故事?第一,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练就概括能力。选入小学教材的神话故事一般情节比较简单,层次比较清晰,学生读两三遍基本都能读懂,但要达到离开书本讲好故事,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让学生讲述故事之前,理所当然地要引导学生梳理、掌握故事情节,培养概括能力。这不仅能检验学生是否读懂的标志,还能为学生讲好故事搭好支架。例如:在教学《女娲补天》时,笔者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认真读懂每个自然段,尝试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或自己的语言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不少学生用书上的几第 2 页共 6 页个词语分别概括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如:女娲难过、熄灭天火、寻找五彩石、冶炼五彩石;也有不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如:天地塌陷,人间遇难;熄灭天火,救出人们;艰难寻找,找齐石头;冶炼石头,补好窟窿。无论是哪种概括方法,都达到了对文本理解与词语积累的双重目的。第二,引导学生品味神奇语言,练就记忆能力。神话文体特点的核心词是“神奇”,本质在于非凡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天地起源的一种好奇与探求,来自人们对英雄创世的崇拜。因此,教师要立足文本,让学生品味其中的神奇,品味其中的历史感与文化滋味。只有感知了神奇,方可为后面的讲述生成精彩。当学生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笔者一般都让他们再认真读这个神话故事,看看它到底神奇在哪,画下来,接着引导学生交流。例如:在教学《夸父逐日》中,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夸父的神奇表现:夸父的手杖变成了桃林;夸父一口气能喝光黄河和渭河的水;夸父一眨眼就能跑一千多里;夸父一步就能跨过一座山;等等。通过品读这些想象奇特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