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各地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解析与例文导写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 一位同学在本班墙报提到,课本里的有些内容是存在问题的。比如《劝说》中说“ 蟹六跪而二螯” ,而实际上,正常蟹有一对像钳子一样的足来掘洞、防御和进攻,叫做螯足;还有四对足是用来步行或划水的,叫做步足。说“ 六跪”不对,应该说“ 八跪” 。 又比如《孔雀东南飞》里说“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古今其他诗歌中也往往用“ 鸳鸯” 比喻夫妻恩爱,忠贞厮守。但研究发现,鸳鸯不一定有固定的“ 夫妻” 关系。 这位同学发问道:对这类出现在经典文章中、习惯认知和说法里的不科学、不符合实际的内容,应该怎么对待? 请你写一篇文章,对他的发问作出回应。 要求:800 字以上,题目自拟。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题目明确要求考生对材料中那位同学的发文作出回应,这是写作任务的核心。那么,那位同学的问的是什么问题呢?“对这类出现在经典文章中、习惯认知和说法里的不科学、不符合实际的内容,应该怎么对待?” 首先,我们必须搞清问题的对象是“不科学、不符合实际的内容”,而不是“经典文章、习惯认知和说法”这个修饰成分。有不少同学看了一遍题目提笔就写出“对于经典我们要批判的继承”,这实际上是不符合作文任务要求,是偏离题意的。 在弄清楚了所要回答的问题的对象之后,接下来就是回答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如果仅仅是回答如何对待“不科学的内容”这个问题,那么很简单:既然不科学,那我们就更正它,让它成为科学的内容不就可以了吗? 然而,这个问题的对象还有一个修饰成分,我们在审题的时候也不能忽视:“经典文章中、习惯认知和说法里的”这个关键性的限定条件。那么,我们如何去思考这个限定条件呢?我认为,我们可以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思考“经典文章、习惯认知和说法”对我们人类的价值意义,从而明确立意的方向。 显然,人们阅读经典文章,认可习惯认知和说法,是因为它们对我们有价值,而这个价值应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针对客观世界,另一个层次是针对主观世界。经典文章和习惯认知,在客观世界的层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指导实践;在主观世界的层次,可以帮助我们滋养心灵,寄托情感。 所以,针对这两个不同的层次,我们的立意就有了方向:针对不同的价值观层面,我们对于不科学不符合实际的内容就应该区别对待。 这样立意表面看上去显得模棱两可,莫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