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自我东方化”、中国的文化符号与文化传播“自我东方化”、中国的文化符号与文化传播 摘 要:在本文中,我们分析了“自我东方化”的内涵以及对中国人自我文化认同产生的影响。在选择中华文化的文化符号时,需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体现民族性、代表性,文化传播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文化符号内涵的解析与深层挖掘符号的意义。如何将文化“有形化”,从日本动漫和《功夫熊猫》等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关键词:自我东方化;文化符号;有形文化;孔子学院 美国学者阿里夫·德里克在《中国历史与东方主义问题》中认为“欧美人眼中的亚洲如何融入亚洲人的自我形象之中,这最终是与‘西方’思想本身的影响分不开的”,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需要对亚洲“传统”的观念详加审视,这种传统是亚洲人与欧洲人接触的产物而非先决条件,是“发明出来的传统”。“自我东方化”(self-orientalization)的概念源自于“东方化”,殖民主义理论学家爱德华·W·萨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把东方变成“想象的地域”,认为亚洲是战败的,遥远的,存在于欧洲的凝视之中,无法表述自己而需要被他人表述。欧洲“东方化东方”最终影响了亚洲对于自我传统的选择,并且通过西方的青睐强化了这种对所选择传统的认同。 “自我东方化”的过程在林语堂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20 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积贫积弱制约着知识分子的文化取向,“语丝”时期的林语堂极力提倡欧化,激烈批判国民劣根性,他的主张与梁启超“新民说”、 陈独秀“新青年”等一样,背后是对传统的自卑。可是一旦面对外国人,这种自卑心理便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1936 年出国以后,林语堂在一系列英文著作中大谈中国传统,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成了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哲人。曾经强烈反对的“中庸”思想,在西方人面前也得多多美化。主张“欧化”的林语堂在西方人面前成为了中国传统的捍卫者与宣扬者,这也许是在中西强弱对比的落差中产生的自卑与自恋的两位一体。我们认为,在其身上体现出来这种后期对传统的强烈认同,其实是西方强势话语凌驾于中国弱势话语的情况下中国弱势话语的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反弹之体现。 当前,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在海外的进展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孔子学院的建立,是受到德国歌德学院、法国的法语联盟、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等机构的启发,在国家外汇储备超丰厚的大背景下,以语言文化为依托,向海外输出软实 力, 展 开民 间外交工 作,从而在国 际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