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勇敢的船长》译本质量评估《勇敢的船长》译本质量评估 摘要:本文将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翻译能力习得与评价过程讨论小组(PACTE 小组)翻译能力模式应用于《勇敢的船长》译本质量的评估中,分析侯明古、胡春兰、徐朴、汪成章和高存三译本中存在的误译,并做出客观的评价。首先笔者简要介绍了《勇敢的船长》和 PACTE 翻译能力模式,其次结合双语能力和语言外能力分析《勇敢的船长》三汉译本中存在的误译现象,增加了误译评析的科学性,最后发现高译本质量最高,侯胡译本质量次之。本文为翻译能力讨论提供了一些实际案例,以期促进翻译能力与译本质量评估讨论的进展。 关键词:翻译能力;翻译质量评估;《勇敢的船长》 中西方沟通日益频繁,许多国外优秀文学作品也不断涌入我国。这些作品的译本逐渐问世,翻译热度只增不减,但译本质量却良莠不齐。作为双语文化沟通的使者,译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翻译子能力,才能译出质量上乘的佳作 。PACTE 小组提出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翻译能力模式。[1] 他们认为翻译能力包括工具使用能力、策略能力、双语能力、翻译专业知识能力和相关的心理—生理因素。[2]假如译者缺乏相关子能力会严重影响翻译的质量。 近年来,鲁德亚德·吉卜林的儿童小说《勇敢的船长》备受欢迎,目前已拥有不下 10 种中文译本。但这些译本中出现了许多搭配不当甚至误译的现象,这严重阻碍了少年儿童的阅读,影响他们对这部极具教育意义小说精髓的吸收。《勇敢的船长》这部小说在 1999 年被首次译成中文,是由我国著名翻译家侯明古和胡春兰共同完成的。自 20XX 年以來随着读者阅读需求的增长,重译本不断问世,仅在 20XX 年译本就出现四个之多,在众多译本中如何选择高质量并且符合儿童阅读风格的译本就成为读者的难题。本文将以 1999 年的初译本、20XX 年徐朴、汪成章译本和 20XX 年高存译本为例,在 PACTE 翻译能力模式中双语能力和语言外能力的基础上对其汉译本进行质量评估,一方面可对《勇敢的船长》汉译本的翻译质量做出评价,另一方面也可验证该模式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一、PACTE 翻译能力模式 PACTE 小组自成立以来,也一直致力于翻译能力的讨论,早期他们首次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式包括 6 中翻译子能力:双语交际能力、语言外能力、专业操作能力、转换能力、以及之前的讨论中未曾设计的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能力。[3]20XX 年,他们又进行了一些修订,修订过的翻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