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下颈椎前路手术内固定技术的进展_颈椎固定手术下颈椎前路手术内固定技术的进展_颈椎固定手术 1952 年 Leroy Abbott 首先开展颈椎前路手术以来,随着脊柱外科的进展,颈椎前路融合技术有了很大进展。为了解决下颈椎不稳定、满足脊髓减压后的修复重建,都涉及颈椎内固定技术。而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专家都认识到:下颈椎前路手术,为获得良好的颈椎稳定性,要求有良好的椎间内固定技术。� 1 单纯植骨 � 1958 年 Cloward 和 Smith Robinson 开始颈前路减压取髂骨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这也是颈椎前路手术椎体固定技术的开始。一般取带三面皮质的髂骨或腓骨、肋骨。单纯植骨不利于解决植骨的稳定,植骨的不稳定将导致植骨不融合,其最可怕的并发症就是骨块松动位置改变,需要再次手术。另外就是发生供骨区的副损伤及供骨区的并发症(占 20%~25%),如术后供骨区的长期痛苦,甚至有的需要髂骨重建[1]。也有人认为从力学载荷角度看自体骨并不是最佳植骨材料[2]。 � 2 植骨加颈前钢板 � 1964 年 Boher 和 Gaudernak 首先报道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技术。颈前路钢板的应用,解决了植骨骨块不稳定的问题,应用颈前路钢板使骨块松动的发生率明显降低[3],增加了植骨融合率[4]。颈前路钢板的应用其侧方遮挡应力增加了植骨骨块的稳定性,同时也分担了部分骨块纵向载荷应力,增加了颈椎的稳定性。植骨加颈前钢板明显优于单纯植骨,目前,颈前路钢板已经是比较成熟的外科技术。 � 钛网植骨加颈前路钢板 钛网的出现可以避开自体骨植骨的副损伤和并发症。利用切除椎体废弃骨制成骨块颗粒和/或同种异体骨填充于钛网,可用于椎体槽式部分切除植骨,也可短节段钛网植骨植于椎间。钛金属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已广泛用于制造医用内置物。钛网具有很好的纵向载荷能力,其内添充骨块颗粒,融合后新生成骨可爬行替代长于钛网内和网孔内[5]。钛网植骨颈前钢板内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固定利于植骨融合重建颈椎稳定性[6]。钛网的长短可根据实际需要截取。但长节段不利于植骨融合[7-9],一般主张四个以上椎体不适于长节段钛网植骨融合。 � 3 颈椎 cage � 椎间融合物由自体骨、异体骨进展到人工替代物,这一过程是符合医学进展要求的,生物工程技术对此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金属 cage 到生物化学材料 cage 种类繁多,如不锈钢、钛、碳素纤维[10]、聚醚醚酮[11]、高分子聚乙烯[12]等,还有用异体骨[13]或生物衍生材料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