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下沉期”VIP免费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下沉期”_第1页
1/6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下沉期”_第2页
2/6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下沉期”_第3页
3/6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下沉期”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下沉期” 今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 70 年,是整整一个历史单元。因为有了历史长度,我认为当代文学史讨论开始进入“下沉期”。 什么是“下沉期”?它指的是一个评论对象变成了讨论对象,它的位置下沉到了能够做歷史讨论的状态,比如“十七年”文学。在这个领域,洪子诚的《材料与阐释》,黄发有的“十七年”文学传媒讨论,张均的“十七年”报刊史讨论,王秀涛的“第一次文代会始末”的档案讨论,是值得注意的成果。还有吴秀明、袁洪权、易彬、斯炎伟、赵卫东等的资料整理和讨论。在七八十年代之交这个点,黄平的新时期文学“起源”讨论,李建立的《今日》杂志讨论,也是新看点。从这些讨论成果来看,“材料”开始作为“史料学”的骨干部分被重视;“材料”的历史可信度在增加。而在前几年,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一个学科的兴起,是以“史料学”为基础的,没有史料学建设,它只能被人看作是一个没有学科自律的群体。前些年,学术界对当代文学界的观感不好,认为它乱糟糟的。现在没有这类偏见了,因为一批当代文学史讨论成果开始浮出地表,我们也觉得,当代文学史讨论真的有起色了。 其次是“半下沉期”的讨论对象。它专指两个现象:一个是 80 年代文学讨论;另一个是对故世作家的讨论,例如路遥、史铁生、邹志安、陈忠实,以及老一辈的高晓声、陆文夫、方之和张贤亮等。根据中国历史讨论的习惯,故世作家是死者,他们作为一个历史段落,可以列为讨论对象。不妨举几个例子。鲁迅 1936 年去世,1938 年第一套《鲁迅全集》就出版了,虽然编选的体例比较乱,没有后面几套(1958 年版、1973 年版和 1981 年版)《鲁迅全集》完善。路遥1992 年去世,到今年整整 27 年,他的全部作品已完成出版,他人生道路的大致脉络已差不多水落石出,基本沉淀下来,成为相对稳定的文学史讨论对象。所以,人们对《路遥传》《路遥年谱》的撰写和出版不会感到奇怪,也开始慢慢接受。与此同时,《高晓声年谱》《陈忠实年谱》也已出版,因各种原因,它们没有前面两部传记年谱完备。王彬彬讨论高晓声的系列文章陆续出炉,他这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种以作家传记材料为基础的专题讨论,可信度较高。你跟他争论,他可以拿材料回击,除非你再拿出新的材料与他争论。像这样拿材料来争论,就比我们过去,总是拿观念和某种理论来争论靠谱,这是真正的学术讨论。 第三个是健在作家的讨论,比如贾平凹、...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下沉期”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