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中小学教研体制的重新定位与改革中小学教研体制的重新定位与改革 与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讨论,并不是某些课程专家思想理论的简单应用,也不是已有课程方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制造性地转化与生成;并不只是以课题为中心的专门探究,而要求逐渐进入到日常层面,指向老师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不只是某一两次耀眼的点缀性质的教研活动,而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产生持久的不断变化的累积效应。为此,必须着眼于教研体制的变革,建立关于中小学教学讨论的长效机制。 教研体制的变革,就是要有重点地厘清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教研部门与学校各自在教研问题上的职能定位、运作法律规范和方式等,对三者加以必要的统整。教研体制的变革需要正本清源,回归自己原有的生态位,做自己本该做的事,形成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 课程决策从集权走向分权,形成所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本位课程 ,这只是一个决策权力分配问题。这三类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它们在教学过程中融为一体,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形态。 真正的课程发生在学校里,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共同构建出来的(当然,这一建构过程无疑要受到课程规划的制约)。在建构活动中,老师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老师才能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真正地将课程编制者与教学实施者两个角色有机地融为一体,制造出属于自己的课程。并且,这种制造性的转化与生成,是课程专家不能替代,也无法替代的。可见,学校老师在课程实施与教学中的讨论角色定位是课程改革内在的需求使然,是历史的必定,并非源于他人的赏赐。 恰当地把握校本理念,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学校层面的自主,二是在校内强调参加式的决策历程。校本指教育行政机关把与学校相关的事务授权给学校层面作自主决策,学校相关人员共同参加,并由学校承担相应的责任。校本教研是指中小学老师在学校日常工作中开展的教改探究活动。作为校本管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校本教研与校本经费预算、校本人事制度等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有着独特的内涵。 学校教育进展到今日,科学家、教育家们对人的教育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政治家们对教育活动的理想、目标、蓝图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划;课程专家对学校课程方案、课标、教科书乃至教辅材料等进行了一系列的开发与设计。但他们提供给老师的往往是被简化、形式化处理的文本形态的东西,是一个“去情境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