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中小学教育讨论本土化:必要与可行中小学教育讨论本土化:必要与可行 “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是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雨升、雨大等中国著名学府”。这一席话表达了我国教育本土化进展的雄心与诉求。教育的本土化与教育讨论的本土化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本土的教育讨论,就不可能有本土化的教育理论,也就不可能有本土教育的健康进展,这是由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决定的。在教育讨论本土化的推动过程中,广阔中小学老师这支力量是十分重要的。这是由其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连接中的枢纽位置决定的。在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理论的进展链条中,广阔中小学老师因是教育实践的主体而成为这一链条进展的最主要推动者。无论是异土教育理论在我国教育实践中的修正与进展,还是基于本土教育实践的教育理论创生,抑或是创生了的本土化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进一步推动与进展,每一步都与中小学老师的教育实践密切相关。可以说,正是中小学老师在教育场域中独特的“位置占有”使其在教育讨论本土化过程中具有巨大的进展空间。 纵观教育讨论本土化的相关讨论成果,大都集中在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以及教育理论的进展方面阐述教育讨论本土化的必要性及其基本路径;所强调的教育讨论本土化的责任主体往往是专门从事教育理论讨论的学者。对于中小学老师群体在教育讨论本土化进展中的位置优势缺少充分的认识,对这一群体如何从事本土化教育理论的建构更缺乏相应的指导与具体的策略建议。在教育现实场域,中小学老师对自身在教育讨论本土化中的位置优势与价值使命亦缺乏深刻认知。相关调查讨论表明,中小学老师在教育讨论方面存在原创性不足等颇多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教育讨论本土化意识缺乏的表征,亦是推动教育理论本土化进展的阻碍。鉴于此,为教育讨论本土化的进一步推动,为教育理论本土化的进一步进展,为有中国特色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创生,中小学老师教育讨论状态亟待改变:唤醒其本土化教育讨论意识,增强其本土化教育讨论基本素养,丰富其本土化教育讨论路径与方法。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一、本土问题意识——教育讨论本土化的核心意识 本土问题意识是教育理论本土化的逻辑前提,发现与确定本土问题是中小学教育讨论本土化的切入点。“教育理论本土化问题是一个理论创新过程,这个理论创新过程并不是故意说与从前不同的话语,简单地与别人不一样。教育本土化是从本土教育实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