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中药学教学艺术化分析 [摘要] 《中药学》教学中在新课导入、语言表达和课件设计上应凸显艺术气息,深化挖掘中药蕴含的文化要素,并将其与药性特点有机结合,以巧妙的题材吸引学生,以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以精致的设计打动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老师授课效果,提升综合素养。 [关键词] 《中药学》;艺术性;教学改革 《中药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核心主干课程,因其知识结构复杂、修习药物众多、功用记背困难的特点,在教学中对师生的能力要求普遍较高。在课堂实践中,老师可针对《中药学》偏向文科的课程特性,有意识地雕琢和加深新课导入、语言表达、课件制作上的艺术性,以巧妙的题材吸引学生,以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以精致的设计打动学生,着力创设具有“文艺范儿”的本草课堂,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收获多方面的情感体验与艺术享受。 1 增强导入新课的艺术性 在《中药学》之前,学生大多已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课程,具备了初步的辨证思维能力,对《中药学》这门基础与临床相融的课程往往充满“跃跃欲试”的激动心情,对老师具体药物的教授亦充满期待。因此,新课导入环节的成功与否、精彩与否,往往对学习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甚至某种程度上是决定性的意义。匠心独运而又恰到好处的课堂导入会让学生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在短时间内迅速激发求知欲望,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进程,收到“惊喜连连”的课堂效果。常用的导入手法有诗词、典故、名言、生活常识导入等。如在《中药学》开篇第 1 课时,可即席吟诵或在黑板书写这样 3 句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此来激励和鼓舞学生坚定信心、刻苦钻研、勤于实践。笔者多次将此法用于课堂实践,每每收到温馨、融洽的课堂效果,顺利开启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又如在讲授补气药人参时,可先导入南宋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诗人谢翱的著名诗句:“移参窗北地,经岁日不至。悠悠荒郊云,背植足阴气。新而养陈根,乃复作药饵。天涯藜藿心,怜尔独种参”,此时停顿片刻,留出时间嘱学生思考,而后通过对“窗北地”“足阴气”“作药饵”等词句的讲解,初步揭示人参的生长环境、栽培要点和功用特征[1],既能吸引注意,引发思考,又为后续药性精髓的讲解做好充分的铺垫。在讲授利水渗湿药车前子时,可在呈现源植物及饮片图片后,突然设问:“同学们可曾想到,眼前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