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从稳定的文本走向万变的写作从稳定的文本走向万变的写作 一、问题提出 一篇好文章,一篇好文章的好的語段都会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它的起承转合,它的观点与佐证,它的抑扬和铺陈,它的暗笔与明章,都会达成某种和谐与平衡。这是写作者在写作艺术上的必定追求。 可是,文本在读者面前却是不可控的,他会随着读者的阅读素养、生活经历、思想观念等千差万别的因素而失去稳定,变得异彩纷呈,长出千姿百态的相貌来。比如,曹雪芹写了一个《红楼梦》,他就完成了他的工作,可是面对读者他没法设定标准来规定谁有资格读谁没有资格读,或者要求这样读而不能那样读。所以鲁迅才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1] 法国学者罗兰·巴特 1967 年发表《作者之死》,他宣称“读者的诞生必定以作者之死来作为代价”。这里的作者之死并不是作者真的死了,而是文本一旦完成,作者就丧失了专属解释权,文本恢复自由,就为读者释放了巨大的解释空间。 其实,这样的观点和看法,还可以开出一个很长的清单。 这跟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关系?因为我们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与素材大多源自我们的阅读体验,而不是生活经历激起的火山喷发。所以,怎么摆脱作者意图而有效去运用你读过的文本,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了。 二、实践案例 我们不烦先来做这样两个尝试。首先给学生提供两份材料: 1.将学期以来学生写过的材料作文梳理汇总,用学案将原题呈现; 2.从李修文的散文集《山河袈裟》一书中选出部分文章题目和语段,作为偶然性阅读材料提供。 下面是教学流程: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一)引入 前两天,我读了一个人的散文集,是李修文的《山河袈裟》。在这本散文集当中有这样几个题目我印象深刻,《我每次醒来,你都不在》《认命的夜晚》《羞于说话之时》。 你知道李修文想写什么吗?没读过当然就不知道,但我们可以先来做个小尝试。 (二)写作实践 1.用标题“认命的夜晚”中的任何信息来写成都市一诊作文。 要求:①字数上一小段或几句话即可。 ② 让你写的文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实现稳定,也就是逻辑完整地表意。 学生写作沟通后,老师呈现示范语段: 历史上有太多黑暗的夜晚,有太多人在这样的夜晚中认命、屈从。那些不认命不屈从的便成了黑夜中的光,照亮了在尘土中匍匐的众生。秋瑾在这样的黑夜中,慷慨行走,以“金瓯已缺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