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以传统经典为解码的当代中国文学以传统经典为解码的当代中国文学 许多域外汉学家都在关注讨论中国当代文学,但是能够真正地深化有“壮怀激烈”“交织血与火历史”①之称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实质绝非易事。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Борис Львович Рифтин,1932—20XX)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的探究,则以视角敏锐、见解道地著称。譬如,1985 年在苏联出版,由其主编的俄文版《人到中年:中国当代中篇小说选》。 这部文集中收入了七部作品:冯骥才的《啊!》、王蒙的《杂色》、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谌容的《人到中年》、刘心武的《立体交叉桥》、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选集中收入的这些作家作品在当时都备受瞩目、极具代表性。李福清精当的选择首先体现出了他对其时中国文坛状况敏锐、到位的把握。 1970 年代中叶后,中篇小说的数量在中国文坛直线上升,《文学评论》1981 年就曾以中篇小说的崛起为题专门召开座谈会,并发表了一系列文学评论家的论谈。李福清敏锐地注意到这一点,他自 1980 年代起走遍北京、上海、天津和济南等地的书店,遍访中国作家、批判家,追踪当时中国文学界的进展动向,历经几年时间成功地编选完成了这部《中国当代中篇小说选》。在俄文版“序言”中,李福清指出,中国有六百多种文学期刊,其中大型刊物有四十余种,还有专门的《中篇小说选刊》,都在刊载中篇小说体裁作品。因此 ,1980 年代中国文学中数量最大的中篇小说,或许是最适合实现作家们展示普通人生活和命运创作宗旨的文学体裁。这一创作宗旨也正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内容所在。这一论见显示出李福清熟谙中国文学现状,思路清楚,汉语水平精湛。也因此,李福清能够全面详尽地阐述七部作品的深刻内涵,创作背景,中国作家独特的艺术手法,以及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伤痕文学”等盛行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等。俄文版《人到中年:中国当代中篇小说选》首印五万册,备受欢迎,对于苏联读者深化了解中国的现实生活和文学,苏联学界实时追踪中国的文坛实绩,都具有极大的作用和意义。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李福清对 1990 年代后的中国当代文学少有涉及,原因大概在于:其一,1992 年至 1999 年他在台湾主持科研项目“台湾原住民民间文学搜集和比较讨论”,此后,台湾原住民神话故事比较讨论和中国年画搜集比较讨论成为他这一时期学术讨论的重点。其二,可以一定程度上见出这期间俄罗斯的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