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例谈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多感官教学方法与策略例谈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多感官教学方法与策略 摘 要:以“关注人类遗传病”为例,本文阐述基于多感官教学法的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教学方法与策略:深化开展课前探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培育科学思维;学生为主体,学习过程变被动为主动;打通多感官学习通道,提升学生学习动机。 关键词:人类遗传病 多感官教学法 核心素养 多感官认知是指通过“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方式对外界事物进行认识与理解。美国学者傅娜(Grace Fernald)于 1920 年提出 VAKT(visual-auditory kinesthetic-tactile)策略,也叫多感官学习策略,就是运用多种感官调动学生进行多渠道的学习,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经由不同的经验内化,透过多种感官构建知识体系、认识周遭环境。中国最早的多感官学习实验讨论开始于上个世纪 90 年代的台湾地区,林朱彦等开展的“多感官教学游戏对幼儿音乐概念学习之应用讨论”发现多感官游戏教学策略可使音乐概念加速内化形成[1]。 20XX 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高中生物学的课程性质“要求学生主动地参加学习”、“提出问题、猎取信息、寻找证据”;基本理念强调“教学过程重实践”“让学生积极参加动手和动脑的活动”、“探究性学习活动”、“完成工程学任务”等,将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提升融入到课堂的实践中来。 聚焦新课标下的生物学理念,教学过程重实践。本节为苏教版《生物 必修2 遗传与进化》第 4 章第 5 节的内容。围绕“人类遗传病”这一大概念,从“人类基因遗传病”、“人类染色体遗传病”、“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三块内容展开,是学生从可遗传的变异理论基础向实际的应用与延伸。笔者通过精心设计多个生动有效的学生活动,完成“关注人类遗传病”一节的教学,对于基于多感官教学法的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教学,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一、深化开展课前探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在伴性遗传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认识到色盲是一种伴性遗传病。对于红绿色盲的案例讲解,常规教学过程会根据课本已有的数据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重实践”,学生身体力行调查“红绿色盲发病率和遗传方式”是自主完成一个小项目的过程,这样的调查把生物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学生锻炼了能力,提升了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