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摘要: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研究、社会责任四个具体方面。针对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来说,指的是基于生物学的认知进而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用于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具体的解释,并尝试着去解决日常生活及生产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关键词:高中生物培养核心素养社会责任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社会相关事物中内含的生物学知识?如何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利用生物学知识去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呢?我认为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建立“有心、有才、有行、有未来”的四有精神是基于社会责任的生物学素养所必需的。[1]一、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有心”所谓的“有心”指的是提高学生对日常生活及社会事件的关注度,并找出其中与生物学相关的内容,以便能够用科学知识进行判断和解释;同时将社会责任意识与日常的课堂教学相整合,逐步建立学生的社会责任心。[2]如何做到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呢?高中学生的年龄基本上在16-19岁这个区间,由于年龄的限制,使得学生的关注面呈现出单一化,对所关注的事物认识也比较浅薄,而且大多数的关注点只局限于游戏、娱乐、运动等对他们来说更为感兴趣的方面。如此一来,要使得学生能对更多日常生活及社会事件的关注度有所提升,我认为首先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现实素材的不断融入与更新,用来不断调拨学生的神经,逐步建立他们的兴趣,将他们从被动的接受逐步转化为主动搜寻和持续的关注。在潜移默化学生的关注点的同时还可以提高课堂活跃度的,学生注意力更集中、课堂更高效。例如,在《细胞呼吸》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根据细胞呼吸各阶段需要的条件,尝试让学生去分析影响细胞呼吸的内因和外应分别有哪些?内外因素的影响途径分别是怎么样进行的?有哪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能体现出对应的影响关系?进而扩展到果蔬的储藏条件是什么?在电视广告中各类电冰箱的宣传点是基于什么生物学原理提出来的?从而加深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学到了知识,使知识层面向能力层面进行迁移。在教学《细胞的分化》一课时,就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指出自身或者周围的人在生活中的不良生活习惯,例如过度玩手机电脑、吸烟、熬夜、吃垃圾食品等的危害,从而告诫学生珍爱生命,从小做起,并对家人进行规劝,利用小手拉大手的策略,让全家都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再在教授《生物的变异的应用》这堂课时,让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去分析这些热点问题,把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并切实领悟到学习生物学知识与个人生活、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密切相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二、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有才”“有才”指的是学生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所必需要掌握的生物学科知识和生物学科基本技能,是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是素质教育中学生整体素质提升的关键。最为重要的是需要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水平,打好根基。如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呢?笔者认为这得从教师教学做起。纵观现在生物学教学,普遍的高中还是从高二年级才开始接触,高中实际接受生物学教育的时间为两年,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的生物学知识与技能,并保证后续能合理的应用到社会实?`中,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充分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够切身融入教学体系中,教师除了活跃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兴趣,优化教学过程之外更为关键是需要教师能掌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应用于不同内容形式的教学。例如在基因突变这堂课的复习时,为了深化这一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将问题教学法应用于本堂课的教学,在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设置一系列问题进行教学过程的层层推进:基因与DNA、染色体、碱基间有什么关系?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的含义是什么?碱基对替换是否一定导致性状的改变?什么情况下性状会发生改变,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改变?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可能有哪些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