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Vc-棕榈酸酯 化学命名 6-棕榈酰-L-抗坏血酸;(S)-(+)-2-[(R)-3,4 二羟基-5-氧-2, 5-二氢-2-呋喃]-2-羟乙基十六烷 别名 维生素 C 棕榈酸酯 通称 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英文名 —L-ascorby l palmitate CAS No. 137-66-6 EINECS No. 205-305-4 分子式 C22H38O7 分子量 414.54 理化性质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几乎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和甲醇,在二氯甲烷和脂肪油中几乎不溶 结构式 国外参考药典:BP98, EP4, NF20, FCCⅣ 检测项目 规格 鉴别 红外图谱 符合 EP4 要求 显色反应 符合 EP4 要求 溶液色泽 ≤BY4 澄清度 澄清 比旋度 +21°~+24° 熔点 110~117℃ 干失 (%) ≤0.5 灰份 (%) ≤0.1 重金属 ≤10 ppm 有机挥发性不纯物 符合 NF20 要求 含量 (%) 98.0~100.5 微生物 (客户要求时检测) 细菌 ≤100/g 霉菌 ≤10/g 大肠杆菌 不得检出 活螨 不得检出 返回 介绍一种新型食品抗氧保鲜剂 L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维生素 C 棕榈酸酯(L-抗坏血酯十六酯)是一种国际上认可的新型食品添加剂。它能起到抗氧保鲜作用,又是一种较好的营养强化剂,近年来已有 50 多个国家大量用于食品中。 L-抗坏血酸棕榈酯,其抗氧化能力明显优于其它抗氧化剂,只需微量加入,即可起到保鲜作用,延长食品贮存时间,并能增加食品的色、香味和营养,而且无毒、无害,安全可靠。它没有添加 VC 等引起的物理不稳定性,用于食品后能阻止亚硝氨产生,可预防癌症,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病和抗衰老有效果。主要用于各种肉制品、面食品、奶粉、食用油、饮料、vc 的营养和应用研究进展 VC 又叫抗坏血酸,1932 年 Wamg 和 King 首先分离出纯的 VC 并证明是抗坏血病因子。但长期以来,VC 被排除在日粮之外,自 80 年代以后才被认为是家禽日粮中不可缺少的维生素之一,且在人们获得稳定型的VC 产品之后,在一定的环境、营养和疾病情况下,证实其添加效应的结论才趋于一致。 l VC 的理化性质及其稳定化产品 1.1 理化性质 VC 是一个含有 6 个碳原子的酸性多羟基化合物。由于其分子中第2及第3 位碳原子上的两个烯醇式羟基极易游离而释放出 H+,故具有有机酸的性质。这种特殊的烯醇结构也使它非常容易释放氢原子,并使许多物质还原,因此VC 具有还原剂的性质,在有氧化剂存在时,抗坏血酸可脱氢变成脱氢抗坏血酸。此反应是可逆的,因而脱氢抗坏血酸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