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静载试验是一项方法成立, 理论上无可争议的桩基检测技术。在确定 单桩极限承载力方面, 它是目前最为准确、 可靠的检验方法, 判定某种 动载检验 方法是否成熟,均以静载试验成果的对比误差大小为依据。因此,每种地基基础设计处理规范都把单桩静载试验列入首要位置。 一般情况下,桩基静载试验的成果数据,如单桩承载力、沉降量等均认为是准确、可靠的,这已为无数的工程实例证明。桩基静载试验 - 我国静载试验的发展桩基静载测试技术是随着桩基础在建筑设计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而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前,在国内基本上没有桩基静载测试技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桩基静载测试技术才逐步发展起来,就拿西南边陲省份云南来讲,50 年代末和60 年代初,就有了在预制桩上进行的静载试验,单因为桩基础的使用量很少,故试验的数量也少。进入到80 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基本建设规模的逐年加大, 特别是灌注桩在工程上的广泛应用,我国的桩基静载测试技术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测试理论的发展桩基测试技术理论的发展本身促进了桩土荷载传递机理理论的研究,而这一直是国内外岩土工程界研究的热点, 在这方面我国的学者也通过试验研究发表了许多自己的理论方法。 我国的 沈保汉 分析了大量的为测试位移和应力数据而埋有实测元件的试桩资料,结果表明:(1)S —㏒ Q法的极限荷载是桩侧摩阻力得到充分发挥时的荷载,相应于极限荷载时的极限桩顶下沉量Su(即桩土间相对位移量)与桩的类型、桩径和施工方法等有关;对于同一施工类型的桩,一般说来,按摩擦桩、端承摩擦桩和摩擦端承桩的顺序排列, Su依次增大;(2) 大直径钻孔桩的 Su值比小直径钻孔桩的Su值大;(3) 打入式预制桩和钻孔灌注桩的Su也有较大差别(4) 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对钻孔桩的极限荷载Qu和极限桩顶下沉量Su有较大影响。在桩的破坏模式研究方面,赵明华认为应分为三种模式,即:屈曲破坏、整体剪切破坏 、刺入破坏;沈保汉认为应分为四种模式,即:端承摩擦桩的整体剪切破坏、摩擦桩的整体剪切破坏、摩擦端承桩 的刺入剪切破坏、端承桩的屈曲破坏。在依靠桩的下沉量确定桩的极限承载力方面,我国《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规定:当 Q-s 曲线无明显的拐点时, 可取桩顶总沉降量为40 ㎜时相应的荷载值为单桩极限承载力;《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94)规定:对于缓变型 Q~s 曲线一般可取 s=40~60mm对应的荷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