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叶部病害的初侵染源:病落叶、先年被害枝条、被侵害的冬芽、转主寄主、传毒昆虫。2 白粉病类症状特点:最明显的特征是由表生的菌丝体和粉孢子形成白色粉末状物。后期在白色粉末中产生初为淡黄色、后颜色逐渐加深、最后呈黑色的小颗粒,即为白粉菌的有性世代— 闭囊壳。白粉病病原 :由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中的真菌引起。全部都是专性寄生菌,耐旱,转化性较强。白粉菌的寄主范围较窄,仅限于同科内几个属的植物。3 煤污病类病原 :子囊菌亚门中的煤炱菌科和小煤炱菌科。特点 :专性寄生菌,耐旱。4 锈病类病原: 转主寄生的长循型锈菌。锈病类病原产生5 种孢子 :性孢子,锈孢子,担孢子,夏孢子,冬孢子。性孢子器:蜜黄色-暗褐色点状或颗粒状锈孢子器:黄白色各形。夏孢子器:黄色粉状冬孢子堆:橘红色或锈褐色。5 潜伏侵染 :病原物在侵入寄主后,由于某种原因而受到抑制,暂时不表现出症状,也就是保持在潜育阶段,当抑制消失或被解除后,症状才开始表现出来。6 种实带菌方式 :机械混杂型,表面附带型,种内潜伏型。种实病害病原有:曲霉属,腐霉属,根霉属,青霉属,毛霉属等。7 松材线虫枯萎病:病原:松材线虫(线形动物门线虫纲滑刃目滑刃科伞滑刃属)传播:在自然界,近距离传播主要由松墨天牛传播,并经常和蓝变菌 同时出现。远距离传播主要是人为调运带疫的苗木、松材、松木制品等。8 落叶松 -杨锈病:症状:( 1)落叶松上:针叶上出现短段褪绿斑。其上有黑褐色小点,此为病菌的性孢子器。褪绿斑下表面产生疱斑, 表皮破裂后露出黄粉堆,是病菌的锈孢子器。( 2)杨树叶片背面初生淡绿色小斑点,很快生出橘黄色的小疱,疱破后散出黄粉,为夏孢子堆。秋初于叶正面出现红褐色至栗褐色疮痂状斑。病原:担子菌亚门--松杨栅锈菌。在落叶松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在杨树上产生夏孢子和冬孢子。发病规律:早春,上一年杨树病落叶上的冬孢子遇水或潮气萌发,产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由气孔进落叶松,7-10d 后,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不侵染落叶松,由气流传播到杨树上萌发,经10-15d 产生夏孢子, 夏孢子能重复侵染杨树,到 8 月末以后, 杨树病叶上并形成冬孢子堆,随病落叶落地越冬。防治措施:1 选育和栽植优质、速生和抗病的杨树种类是防治落叶松-杨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2 不营造落叶松 -杨树的混交林。至少不造同龄林。3 苗圃地和造林地应合理密植,合理施肥。4 苗圃地内于4 月末用 1%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