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功德无量选英才功德无量选英才 主持人:刘蓉玲。江西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学校中学一级老师,本刊特约主持人。 讨论人:刘海峰,厦门大学高教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考试暨自学考试讨论委员会委员。 程熹: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社会经济史博士。 主持人:自一九七七年拨乱反正,全国恢复统一高考制度,至今整整二十周年。二十年来,先后有 5800 多万人次的考生报名参加考试,录用了 1100 多万人,现已有 800 多万人毕业,还有 300 万在校大学生。统一高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在促进人才成长、推动全民族文化的进展方面,可谓是功德无量。同时,我们又不得不看到,与它密切相关的社会弊端也是日见显然。近些年,已有不少人士提出必须对统一高考动大手术,甚至另辟路径。统一高考这一上关国家政策、民族前途,下系民众个人命运的制度还要不要坚持下去,怎样才能更好地坚持下去,已成为各界人士乃至千千万万学生、家长、老师们关注的重大问题。 恢复高考,功不可没 刘海峰:我认为,我们现在对统一高考制度恢复二十年来的功绩评价是偏低的。高考制度的恢复实际上并不止是使教育恢复了正常秩序,更是带动了整个国家由乱而治。人心向学,人心思定,学生稳定了,社会上的知识青年稳定了,整个社会才有可能稳定下来走上正轨。自那以后,每年都有数百万青年学生为参加高考努力学习,被“文革”摧残的文化教育很快得到复兴,全社会的读书学习的热情在统一高考这一制度的促进下,得以持续进展。我们曾担心的文化断代的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恢复高考的另一大功绩,就是选拔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特别是那些平民百姓的子女进入高等院校培育深造。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成了社会进展的栋梁。今日各行各业,特别是科研机构、文化教育和政府部门,绝大多数骨干力量都是这些年来毕业的大学生。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程熹:对高考制度的评价,应放在一个更为广泛的视野中进行。一九七六年底,“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但它对社会的压力依旧巨大。对教育界和知识分子的“两个估量”依旧具有压抑拨乱反正的力量。邓小平同志再次恢复工作,当时阻力极大,他坚持原则力主恢复高考,这才有一九七七年冬季的全国统一考试。实践证明邓小平同志是正确的,不仅使全国的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校教育开始走上正常轨道,而且促进了在理论上对“两个估量”的否定。教育搞上去了,人才不断地培育出来,国民经济也出现了新气象。千年之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