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呼和浩特:民族和谐的塞外青城呼和浩特:民族和谐的塞外青城 打开文本图片集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青色的城”。呼和浩特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包括满、回、汉等 36 个民族共同聚居的友爱和谐城市。 呼和浩特是塞外地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城郊保和少乡“大窑文化”的考古发掘证明,早在 50 万年前这一带就有人类居住。史籍记载,从两千多年前开始,这里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频繁活动的地方。春秋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在这里建立了最早的行政建制“云中郡”,并修建了云中城。西汉时期,汉朝宫女王昭君北出塞外,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为汉匈友好做出了贡献并传为佳话。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和敕勒族定居于此,才有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牧歌。契丹人建立辽国以后,在这里建起了丰州城,因而呼和浩特一直有着“古云中”和“古丰州”的称呼。千百年来,呼和浩特地区先后有林胡、楼烦、匈奴、乌桓、柔然、敕勒、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回、汉,以及近现代才迁徙过来的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朝鲜等几十个民族繁衍生息。这些民族在呼和浩特地区曾经建立起一处处城池和村庄,但是真正把呼和浩特建成和进展起来的是土默特蒙古人。 土默特蒙古人来到呼和浩特地区始于 400 年前的明朝时期。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嫡系后裔达延汗重新统一蒙古各部之后,蒙古土默特部跟随达延汗的孙子阿拉坦汗迁徙驻牧到大青山以南的宽阔平原,从此这一带被称为“土默川”。当年土默特蒙古人来到这里时仍然过着逐水草而居、无固定住所的游牧生活。不久,山西、河北一带的汉族农民和手工业者,因不堪忍受明朝官吏的压迫和地主豪绅的欺凌,背井离乡流落到土默川。阿拉坦汗收容并接纳了这些流离失所的人们,允许他们开荒种地,土默川很快出现大片农田,也出现很多蒙汉杂居的村落,当时称为“板升”(蒙古语,“房屋”的意思)。随着蒙汉百姓的交往加深,土默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特蒙古人逐渐由牧而农,过上半农半牧的定居生活。1572 年(明隆庆六年),阿拉坦汗召集大批内地的能工巧匠,在这青山如黛、绿草茵茵的地方兴建起了一座规模空间的城池,起名“库库和屯”,蒙古语的意思是“青色的城”,明朝政府赐名“归化”,有“归顺朝廷,接受教化”的意思。呼和浩特由此开始了延续不断的城市进展历史。 土默川地区的汉族人大部分是明末清初由河北、山西和陕西一带迁徙过来的农民,从古长城杀虎口进入和林格尔县或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