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谐德育,贵在情感 和谐德育贵在情感 【摘要】德育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德育工作的成败是学校管理效率、育人质量不断提高的关键。而“和谐德育”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制造“和谐德育”更需要老师具备高的情感智商,老师的情感智商影响学生对德行教育的接纳程度,它包括了情感认知控制能力、情感沟通影响力和情感教育实施力,这三种能力的提高必定能够提高德育工作的时效性与实效性,从而促进校园和谐的进展。 【关键词】中职和谐德育情感 情感的介入是和谐德育的基础。什么才是“和谐德育”呢?“和谐德育”即以和谐的手段、方式、技术、技能对学生进行实时有效的日常行为管理、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行养成,保证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而在现实的德育中我们常常把学生的认识问题、生活问题混为一谈,教育方法陈旧生硬,用标准律令法律规范多样化行为,用权威的理论解释一切,用抽象的道德仲裁生活等等,这一切都是以硬性指标来衡量学生,从而也导致了德育工作中“不和谐”因素存在,所以说在德育中渗透情感因素是建设和谐校园需要。 一.情感的心理特性 1.情感的动力性 情感的动力性指的是情感作为教育者的一种教育手段对于受教育者的认知活动具有驱动作用,既可以推动,又可以制动。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表现出来的赞扬和欣赏的情感可为受教育者注入强大的动力,促进受教育者提高学习效率、活动能力、接受德育教育动力。反之,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表现出来的批判和憎恶的态度会对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和动作等各方面的德育行为产生制动效果。在德育教育中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恰当的评价,会使学生感到情感上的关怀,从而对自身的行为有一定的推动或制动效果。例如,我们根据中职学生在情感进展方面的特点,利用情感的动力性特点来激起他们的改变不良行为。如“你很聪慧,你知道这件事情该怎么做!”,“人犯一次错没关系,关键是你的认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识。”等等。 2.情感的色彩性 情感不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属性的反映,而是人与客观事物需要关系的反映。由于情感以人的主观体验为主要特征,决定了情感具有色彩性。这也是情感与理性的重要区别。情感的色彩性决定了情感最易打动人、感染人,使人际间的感情产生同化的反应方式,从而使个体对他人和特定的情境中的情绪状态产生自觉共鸣或产生相类似的情绪活动。若情感缺少色彩就很难产生情感激励,与引导有关的理性激励也会被压抑。“情到理方至,情阻理难通”。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