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在讨论中前行在讨论中前行 20XX 年,我校开始进行小课题讨论。两年来,全校老师经历了理念认同、全面铺开、经验积累、初步形成成果的几个阶段。目前,我校把小课题的讨论方式作为学校教科研的主导方式,初步形成了海淀区实验小学“小课题”讨论的经验。 调研分析,确立方向 将小课题的讨论方式确立为学校教科研方式,源于一次访谈和一本书。三年前,学校教科研室为了找到教科研工作的生长点,对部分干部老师进行了深化访谈,了解到老师参加教科研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是:老师体会不到教育科研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感觉教育科研距离自己很遥远,很深奥,很神奇。 找到了根源和努力方向,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借助什么形式的活动去开展教育科研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正在这时,首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学讨论》一书中介绍的“小课题”启发了我们,它自下而上,适合一线老师讨论,能够把教科研工作与学校教学、日常工作进行融合。于是,小课题讨论在实验小学开始生根发芽。 梳理问题,生成课题 1.寻找问题——老师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干部在管理中发现问题 讨论之初,我们组织老师以教研组为单位,每人提出一到二个在教育教学实践当中遇到的或产生的问题。第一次教研活动后,15 个大教研组共提出近200 个小问题。 我们也把教学干部在各项教学常规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作为“小课题”提出来,供老师们选择讨论。例如,整齐划一的作业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了,如何分层留作业?如何适时设计综合性、实践性作业?又比如,关于作业本的格式,以往为了干净美观,学生把思考过程更多的是写在草稿本上,作业本上留下的只是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而学生的差异更多地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调整作业本的格式,以便更好地看到学生的思考过程,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从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结果到关注思考的过程,这些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问题,教学干部通过教学常规检查敏锐捕捉并及时给老师们提出来,供老师们选择讨论。 2.描述问题——填写问题征集卡、梳理界定问题 在老师们寻找问题后,我们发放问题征集卡,通过征集卡中对问题现象的描述,促使老师们进一步梳理问题,明确问题,进而界定问题,同时也帮助其他老师能更清楚更准确地了解彼此的问题。首先,科研干部撰写“问题征集卡”供老师们参考,在此基础上,老师们填写自己的问题征集卡。我们共回收180 份有效的问题征集卡。通过梳理,能够看出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