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地方古代诗歌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地方古代诗歌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 各地古代诗歌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开发利用这些古代诗歌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掌握地域文化,进一步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大有裨益。以巴渝古代诗歌为例,巴渝古诗产生于秀美的巴山渝水,虽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中并不引人瞩目,但却是中国古代诗歌有机组成部分。 从高中语文教学角度,对古代巴渝诗等地方古代诗歌的语文资源开发利用极具积极意义。 历史中的诗人、文学史中的诗歌,学生如同雾里看花,总隔一层。囿于时间限制和地域阻隔,古代诗词等文学似乎离学生很远。而地方本土古代诗歌所记叙地名为学生熟悉地名,所描写之景为学生日常所见之景,所抒发情感为学生领悟之情感。以巴渝古代诗歌为例,“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刘禹锡面对巴渝三峡之景的人生体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更是李商隐客居渝州的心境。学生对这类离他们很近的地方古代诗歌诗人的了解、学习,形成共鸣,文学鉴赏能力大有提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地方本土古代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一部分。以古巴渝诗为例,透过古巴渝诗及其背后的文人故事,学生可知晓别样的文化巴渝。“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过渝州,渡长江,便于重庆涪陵留下“李渡”镇名。了解学习地方古代诗歌,利于学生探究并继承诗歌背后的传统文化。 古代诗人或游览各地、或贬谪他乡,行踪贯穿中国东西南北,在各地留下或多或少的诗歌。以巴渝古代诗歌为例,产生于丰富历史文化的古巴渝,无疑是历史文化中一大珍宝。可从以下三方面开发利用地方古代诗歌。 一、立足学生实际,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成是新课改一大重点。校本课程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确定,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 古代巴渝诗是创作于重庆的诗歌或有重庆地方因子的诗歌。它是我国古代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诗歌的一部分,又独具地方特色。在国家大力提倡“校本课程”背景下,把“古代巴渝诗”纳入校本课程讨论范畴,是极具创设性的课程开发方式。 古代巴渝诗的缘起、进展、兴盛与中国古代诗歌进展大体一致。巴渝诗上溯至周武王时代。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众多诗人入渝、过渝,使巴渝诗达到鼎盛。宋代依旧有大量巴渝诗出现。元明清逐渐回落。 结合古代巴渝诗进展脉络,笔者开发“巴渝诗学”校本课程。课程分为“概述”“唐前巴渝诗”“唐代巴渝诗”“宋代巴渝诗”“元明清巴渝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