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地方高校感恩教育实践探究 摘要: 在社会变迁中,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薄弱甚至逐渐缺失,导致高校愈发重视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加强和改进,但效果却不明显。文章通过对感恩教育的形式和效果进行调查讨论分析,找准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究。 关键词: 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 在社会变迁中,不仅社会本身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人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等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群体,他们既善于接受新奇事物,却又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大量事实证明,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薄弱甚至逐渐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愈发重视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加强和改进。笔者通过对所在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形式和效果进行实地调查讨论分析,找准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究。 一、地方高校感恩教育的现实矛盾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感恩教育现状,笔者针对所在高校的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共收集了 928 份问卷。从调查结果分析,学校主要通过主题班会、发布推文、征文征稿、公益活动、阅读刊物、出版黑板报等方式开展感恩教育,有 84.4%的学生表示所在的学院常常或间或举办感恩教育活动,但是从学生感恩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 35.7%的学生会常常向父母、老师、朋友表达感恩之情,而 61.1%的学生间或才会,甚至有 3.1%的学生表示从不会主动表达感恩,特别是对受资助学生的调查、访谈和分析,结果显示仅有 29.8%的学生会在得到资助后会主动向资助人表示感谢。这就说明,学校试图通过多种手段开展感恩教育,但效果却并不明显。可见如何运用有效手段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地方高校感恩教育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挑战,也是值得高校思政工作者进行实践探究的重要课题。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二、地方高校感恩教育成效不明显的原因 (一)感恩教育偏向形式,造成感恩氛围淡薄。当前学校进行的感恩教育大多停留于形式,例如召开感恩主题班会或提倡学生给社会资助方写一封感谢信,这种行动原本是善意的,但也仅是形式。虽然“感恩”也是需要形式,但感恩教育最终是需要内化为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处事原则,体现在学生感恩行为的主动性,否则感恩教育只会流于形式。此外,有些学院或班级也是带着任务性地在完成这项教育内容,既没有系统的、连续性的教育规划,也较少结合专业特色进行创新,很容易受到思想活跃的当代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