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中国古代钱币中国古代钱币是世界钱币之林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支,是东方钱币的代表。其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自始至终采用浇铸工艺而不是打制工艺,直至 19 世纪末西式机制币的传入;二是自始至终以铜钱为主流货币而不是金银或其他。这构成了中国古代钱币独特的内涵。历史流变先秦是中国钱币的滥觞。经考古出土证实,中国至迟在公元前 600 年(春秋中晚期)已正式铸造铜质货币(或者说铜钱),山西侯马铸铜遗址不仅出土了早期空首布币,而且出土了不少空首布币的铸范和空首布芯;河北燕下都遗址、中山国遗址,山东临淄齐国故城遗址,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等都发现了不少钱币铸造的遗物。此时,各诸侯国的钱币形制不一,且铸造量较少。秦统天下,货币统一。至汉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钱币进入第一个大发展期。史载,自汉武帝元狩五年(前 114 年)至平帝元始年(1—5 年)不到 120 年的时间,汉朝官铸钱达 280 亿枚,并且有些地方还出现了铅钱或铁钱,以补充铜钱之不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经济凋敝,钱币铸行未有建树。唐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钱币进入第二个大发展期,通行了 800 余年的铢两钱体系改为通宝钱制。唐玄宗国力昌盛时,“天下炉九十九”,每岁铸钱达 32.7 万缗(3.27 亿枚)。宋代,经济繁荣,科技发达,钱币进入第三个大发展期,钱币铸造臻于鼎盛,所铸铜钱不仅数量庞大、品种繁多,而且有成熟而严格的合金配比,技术含量较髙。《宋史•食货志》记载,宋神宗时,每岁铸铜钱 500 余万贯、铁钱 88 万余贯。宋以降,由于纸币的兴起,钱币铸造由盛转衰,但铸币仍保持较髙的技术水平,直至清末为机制币所取代。中国钱币伴随古代文化延续发展,在 2000 余年的演变过程中,不仅承载了制度、度量、文字、礼制、思想等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还在技术上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一部中国钱币史也是一部冶铸史、造纸史和印刷史。其中,叠铸工艺、翻砂工艺和纸币是中国钱币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三项发明创造。叠铸工艺叠铸即层叠铸造,是西汉早期钱币领域的一项重大技术发明。汉朝是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基础上建立的,由于经历了大动荡,汉初社会贫瘠,物质财富匮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朝廷在实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的同时,采取“即山铸钱”“听民放铸”的货币政策,即人人皆得铸钱。因而,在汉初的 80 年间,盛行用工艺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