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文化服务群众推动丁青文化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记丁青县民间艺术团繁荣文化先进事迹丁青县民间艺术团(原名: 乌兰牧骑式文艺演出队)成立于 1970 年,组成之初有队员25 名,由农区老百姓组成,主要担任文化艺术宣传演出,以文艺方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送文化下乡,为发扬丁青县古老的热巴文化,促进丁青县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文工队一直以来积极挖掘民间热巴艺术特色,创作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热巴艺术作品,并代表丁青前往昌都地区、自治区、 青海省等地演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曾被自治区授予 “艺苑新兵” 的称号,并在昌都首届康巴艺术节上获团体第二名、乐队第一名。为了提高文艺演出队的整体素质,为演出队增添新鲜活力,输入新鲜血液,2000 年演出队招收新队员18 名,让新队员与老队员同时参加平时训练和演出,经过对新队员平时训练以及演出情况观察于2004 年最终决定吸收了3 名新人到民间艺术团 (2001 年,乌兰牧骑式文艺演出队正式改名为丁青县民间艺术团) 。其中新队员嘎松达措同志在2002 年的浙江仙居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上曾获得“十大歌王”称号。该年演出队总人数为28 人。2004 年,根据自治区有关文件精神,由县文化局牵头,在县财政局等部门的协同下对民间艺术团进行调整改编,确定民间艺术团队员为20 名。其中男队员10 名,女队员10名。分别为舞蹈演员15 名,歌手1 名,乐队4 名,队员平均年龄为35 岁。并及时解决了队员工资待遇问题,从原有每月工资230 元基础上提高到每月1447 元。极大地改善了队员们的生活条件,增强了队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自文工队成立以来队员们积极排练刻苦练功,自编自导自演节目约500 多个,并经常深入基层, 开展送戏下乡活动。据统计从2005 年到现在已累计送文艺下乡多达300 多场。并曾多次参加地区,自治区的大型演出活动并获得多项殊荣。2007 年代表西藏自治区参加了在成都举办的首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并以热巴舞《琼布古韵》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太阳神鸟”金奖,2007 年参加昌都地区康巴文化旅游艺术节并以舞蹈《赞美富裕的幸福生活》、《草原之恋》 、《赞美安居工程》 获得了创新节目大奖。2010 年 3 月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舞蹈类)的展演,获得了文化部领导的高度赞扬。丁青县群体型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文艺奇葩竞相绽放,全县文化建设工作呈现了强劲的发展态势。尤其在近五年中,为了丰富广大干部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