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回购”存在法律风险私募股权退路何在 法治周末 2011-12-28 09:57:31 【基金】 PE 的"股权回购"操作,一直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而除了企业 IPO 后功成身退,IPO 失败后,多数 PE 的退路似乎只有"股权回购"。并不受法律保护的退出方式,让 PE 的资本并不安全 法治周末记者 李 飞 对于私募股权基金(PE)来说,投资企业能成功上市,是其能功成身退的主要条件之一。只要能坚持到所持股权锁定期解除,PE 就能将手里的股权套现,赚个盆满钵满。但现在似乎没那么简单。 据私募股权研究机构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今年前 11 个月共有 204 只私募股权基金完成募集。在 PE 募资和投资活动均呈激增的同时,PE 退出的表现却不容乐观。 前 11 个月,仅有 123 只私募股权基金从被投企业中退出,较上年同期下滑 10.9%。同时,四季度虽尚未完结,但 PE 退出的平均回报倍数仅为 2.78 倍,比前三季度平均下降近五成。PE 退出的难度可见一般。 在这些不容乐观的数据背后,更有相当一部分的 PE,其所投企业首次 IPO(首次公开募股)申请就遭遇滑铁卢。PE 股权投资之路越来越难走。 PE 青睐"二进宫"企业 "等",这是 PE 面对企业首次 IPO 被否后最常见的回答。 据统计,今年以来,公司二次冲击 IPO 的过会率曾一度高达 89.28%,甚至超过了首次申请的过会率。因此许多 PE 并不会急于退出,而是等待二次上会的机会。 "某些申请二次过会的企业,其吸引力甚至已经超过了首次申请 IPO 的公司。"私募排排网研究员彭晓武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创业板公司海联讯就是这样的案例。在 2009 年首次申请上市被否后,PE 就瞄准了海联讯。2010 年 11 月,深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将所持的海联讯 3.17%股权,在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公开拍卖,最终由 2010 年 10 月才成立的 PE 中科汇通以 1400 万元收入囊中。随后,2011 年 7 月海联讯首发申请获批。中科汇通只需静待 3 年锁定期即可全身而退。 而二进宫过程最为"紧凑"的无疑当属和佳医疗。在 2011 年 7 月 14 日 IPO 申请被取消审核仅 12 天之后,7 月 26 日 IPO 再次上会便告通过。"PE 甚至还来不及考虑是否退出,获批的消息就已经传过来了。情节跌宕像电影一般。"和佳医疗的工作人员如此回忆当时PE 的反应。 据W IND 资讯统计,今年过会的二次上会公司中,超过30%存在PE 或VC 突击入股行为。二次上会的高通过率让首次上会遭否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