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课程思政”需要将“思政元素”融合到不同类型的课程教育教学中,着眼于培养学生思政素养,全面构建“大思政”格局,进一步优化学校整体教育教学体系,使其他课程始终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将思政工作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推手。为此,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时,要注重课程教学德育目标的引导作用,深入挖掘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课程思政”改革全面展开,在教好书的同时育好人,为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保驾护航。 一、“课程思政”教学的德育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资源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通识课和专业课(以下简称“专业课”)是学校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课程,以这些课程为载体,促进学校思政教育体系完善构建,为学生打造一个广阔的思政知识学习平台[1]。培养学生思政素养重点在于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实现良性发展,注重对学生思政状态的准确掌握,并通过思政内容的有效融入,逐步增强学生的思想觉悟、政治信念、道德品格,使之能正确应对和有效解决人生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专业课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多留意学生思想状况的变化,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建立起相互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针对各个专业学生实际设置和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追求个性化发展中注意与当前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保持一致,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做了大量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迄今为止在“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有些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科学系统的思维,没有从“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中应遵循的原则出发,制定可实施性较高的教学改革方案。“课程思政”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同时要认识到这一改革推进中,应起到促进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在培养人才上的良好互动,各自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但调研发现,专业课教师在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力度掌握不够,有的顾此失彼,有的过犹不及,极大地损伤...